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但面临老龄化严重、技能水平不高、外流现象普遍等问题,亟需政策支持与培训提升!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农村劳动力资源分析情况报告范例,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农村劳动力资源分析情况报告我县是xx丘区农业大县、人口大县,劳动力资源丰富,可开发潜力巨大。按照工作要求,我县依托村劳动力监测点对16-59周岁户籍人员信息(除现役军人、高校在校学生、服刑人员、重残人员、机关事业单位在职在编人员)开展了全覆盖摸排。下面,将我县农村劳动力资源情况汇报如下。一、总体情况全县农村劳动力70.10万人,其中男性37.63万人。截至20xx年6月,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6.91万人,占全县农村劳动力资源总数的66.92%。二、转移就业情况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6.91万人。其中:县内转移7.90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总数的16.84%;县外市内转移8.71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总数的18.57%;市外省内转移11.96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总数的25.49%;省外转移就业18.34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总数的39.10%。(一)转移就业劳动力年龄结构Xx岁及以下2.21万人,占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总数的4.71%;25—39岁17.30万人,占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总数的36.88%;40—49岁9.63万人,占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总数的20.53%;50岁及以上17.77万人,占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总数的37.88%。(二)转移就业劳动力文化结构初中及以下37.80万人,占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总数的80.58%;高中、中专7.13万人,占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总数的15.20%;大专、本科1.95万人,占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总数的4.16%;研究生及以上308人,占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总数的0.06%。(三)转移就业行业结构从事建筑业12.23万人,占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总数的26.07%;制造业13.41万人,占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总数的28.59%(其中,鞋服产业0.69万人,占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总数的1.47%);服务业及其他21.27万人,占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总数的45.34%。(四)转移就业区域分布省内转移就业主要集中在县内7.90万人和成都地区9.95万人,分别占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总数的16.84%和21.21%。省外转移就业主要集中在京津冀1.31万人、沪苏浙6.82万人、闽粤琼4.36万人,分别占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总数的2.80%、14.54%和9.29%。其中“季节性候鸟式务工”5.81万人,占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总数的12.39%。三、劳动力特点(一)劳动力总量呈逐年下降的态势20xx年农村劳动力总量比2018年减少3.4万人。主要原因:一是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新增劳动力总数少于年满60周岁人员退出劳动力总数;二是随着教育的普及和农村观念的转变,16周岁以上农村人口继续读书的比例在上升,在读学生不作为劳动力进行统计。(二)文化水平呈上升趋势与前几年相比,劳动力文化水平呈上升趋势,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人员总数及所占百分比均呈较明显下降态势,高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员总数及所占百分比均呈较明显上升趋势。原因:一是退出劳动力统计人员多为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二是随着义务教育普及和观念转变,教育年限逐渐延长。(三)劳动力以转移就业为主全县农村劳动力总数70.10万人,转移就业46.91万人,占劳动力总数的66.92%。未转移就业者多因自身文化水平低、劳动能力弱或个人家庭牵绊等原因导致未转移就业或暂未转移就业。(四)转移就业所从事的行业向服务业和其他产业转移我县劳动力转移就业以制造业、建筑业为主,但通过近三年劳动力转移就业可以看出,从事服务业及其他产业劳动力所占比重越来越大,20xx年6月初统计达到45.34%。原因:一是新成长劳动力大多不愿再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二是受经济大环境影响,建筑业和制造业不景气,原建筑业和制造业从业人员向其他行业转移。四、存在的主要问题(一)职业技能缺乏。一是部分劳动者培训意识薄弱,不愿参加培训,靠体力劳动挣钱,认为培训浪费时间,有没有技能都一样,存在培不培训都挣钱的心态,导致职业能力差。二是由于劳动者普遍存在文化水平低、学习能力弱、技能掌握难等特点,虽然在参加就业部门组织的职业技术培训后,掌握了一定的技能,但与用人单位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就业能力依然缺乏竞争力。(二)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偏低。劳动者转移整体呈现自发性特点,多通过亲友介绍或自发转移的方式寻找工作。近年来,虽然每年在春节后,都组织了返岗“点对点”包车,但总体来说,搭乘人员并不多。(三)法律意识淡薄。由于文化程度较低,劳动者在务工过程中虽然知晓了部分法律法规的存在,如《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等,但在工作时,在用人单位不及时签订劳动合同、不按时发放工资时,仍不懂得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这导致他们在发生劳资纠纷或意外事故时,往往采取私下解决的方式,而无法通过法律的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四)供需矛盾较为突出。主要体现在劳动力市场供求双方在性别、年龄、素质等方面的错位。部分企业在产业升级中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招用具有一定技术和技能的熟练工人。但目前,我县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一线工人大多年龄偏大,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缺乏专业技能,使得劳动者在求职时受到诸多限制。加之大部分重点行业熟练工人外出务工且工作较为稳定,不愿返乡就业,导致企业招工不易。(五)中高端劳动力流失。我县经济发展水平与大中城市相比处于劣势,产业大多集中在中低端,经济总量小,创造的就业岗位总量少、种类少、质量不高,对中高端人才(高校毕业生)没有吸引力,导致90%以上的大学毕业生不愿返乡就业。五、对策措施(一)因势利导,提升劳动者素质。着力统筹职业农民、实用技术、劳务品牌、劳务扶贫等培训资源,狠抓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培养致富带头人和农村技能服务型、生产经营型人才,引导广大劳动者由体力型向技能型、专业型转变。一是加大职业培训工作力度。对转移就业劳动者开展就业技能培训,针对不同类型的人群,开展劳动预备制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高技能人才培训。二是加大培训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渠道大力宣传和鼓励劳动者参加各种职业技能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三是创新培训举措。着力在培训组织、培训方式和培训技能上做出创新。针对企业的用工需求和劳动者的需要,采取企业用工、职业培训、农民求职、政府买单的方式,加强校企合作,通过“订单式”培训、“菜单式”教学相结合,把培训课堂搬到企业车间、生产一线和劳动者集中的乡镇,力争使更多的劳动者参加培训,实现先培训再输出就业,提高劳动者职业素质和就业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力,增加收入。四是提高培训实效。把培训任务分配与定点培训机构对接、培训与产业发展对接、培训与就业对接,倾力打造“梓州建工”“梓州机电”“梓州鞋服”“梓州家政”“养老护理”等适合县域经济发展的劳务品牌。(二)拓宽渠道,提升劳动者组织化转移程度。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劳务服务体系,依托12个驻外农民工服务站和357个村(社区)农民工综合服务站,进一步拓宽县内外劳务市场,加强劳务协作,大力收集务工信息、及时宣传发布,开展返岗包车服务,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三)搭建体系,保障劳动者就业创业权益。积极构建劳动保障监察、劳动争议调解仲裁、信访维稳“三位一体”维权体系,畅通举报投诉渠道。落实专人负责举报投诉工作,不定时深入商业流通、餐饮娱乐、建筑、运输领域及各生产企业等,开展劳动合同签订、用工制度建设、劳动用工管理、女职工和未成年工权益保护等检查,及时纠正非法用工、违法职介、农民工工资支付等违法违规行为。(四)供需相应,提高劳动者与岗位匹配度。一是加强统筹规划,将经济发展战略与劳动力供求平衡相结合。充分考虑当地劳动力资源的实际情况,合理发展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以减轻劳动力供需矛盾。二是加强劳务信息对接,搭建招录平台。充分利用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信息优势,与劳动力富余地区进行工作衔接,建立输出地与输入地之间的劳务对接平台。这样,用工需求企业可以带着岗位前往招工,实现供需双方的无缝对接,降低求职成本。三是为劳动者提供岗位推荐、职业培训等一站式服务,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五)多措并举,回引劳动者返乡就业创业。一是培育壮大产业集群。以农业大县和人口大县为支撑,找准定位,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带动整个产业集群的发展。围绕主导产业,完善上下游产业链,形成完整的产业生态系统,通过招商引资、技术合作等方式,吸引更多的企业和机构加入产业集群,以此提供更多更好的岗位需求和就业机会。积极引进具有“高级、精密、尖端”特征的高精尖产业,带动传统制造业和服务业转型升级,吸引高校毕业生返乡就业。二是引导返乡就业创业。加大对返乡创业优惠政策的落实和完善,在现有政策全面落实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打造一批返乡下乡创业项目。通过身边的创业成功故事,激发更多劳动者创业热情,让他们敢于创业、勇于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