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领会精神实质,指导实践,推动国企高质量发展。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分享的“国企公司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研讨发言”相关内容,供您学习参考!
国企公司《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研讨发言同志们:《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最新成果,是引领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开辟新境界的纲领性文献。对于国有企业而言,学习第五卷不仅是理论上的自觉,更是实践上的必修。唯有学深悟透、融会贯通,才能把国企改革发展与国家战略、民族复兴紧密结合起来,把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一、深刻领悟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在学深悟透中夯实思想根基学习第五卷,最重要的是要真正读懂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部署和理论创新,把其中的政治高度、思想深度转化为推动企业发展的行动自觉。第一,要在理论学习中把握“根本大义”。第五卷集中展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系统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现代化、怎样建设现代化这一根本问题。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对于国企而言,这不仅是国家的蓝图,更是企业的使命:如何在超大规模市场中发挥产业带动作用,如何通过创新驱动促进共同富裕,如何在发展过程中落实绿色低碳要求,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实践课题。学深悟透,关键在于把理论要义转化为国企履职尽责的清晰路径。第二,要在结合实际中校准“战略航向”。总书记指出,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这一定位,决定了国企的学习绝不能停留在“读书笔记”,而要落实到战略谋划与治理实践中。比如,在自主创新上,我们是否真正把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任务?在产业链安全上,我们是否敢于在关键环节扛起责任?在绿色发展上,我们是否把节能降碳融入全链条?这些都需要我们用理论武装来审视工作,用理论指引来校准方向。国企的学习成效,不是体现在口头表态,而是体现在生产一线的技术突破、在重点项目的攻坚克难、在市场竞争的优胜劣汰中。第三,要在常学常新中形成“思想定力”。第五卷特别强调“两个结合”,这是党百余年奋斗的思想密码和实践法宝。国企要善于把“两个结合”贯穿到企业文化建设之中,用党的创新理论塑造干部职工的价值追求和精神气质。一方面,要让干部员工深刻认识到,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是要坚持国企姓党,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企业发展道路;另一方面,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把“工匠精神”“诚信为本”等文化基因融入企业管理,让党建文化和企业文化同向发力。只有这样,国企才能在市场风浪中站得稳、行得远。第四,要在以学促干中展现“实践成效”。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实践,学习的落脚点在于落实。我们要把学习第五卷同推动企业深化改革、提质增效结合起来,同落实国家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同职工成长进步、提升幸福感获得感结合起来。比如,在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上,要真正下功夫打造原创性技术优势;在国际竞争中,要勇于探索新模式新路径,把开放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在服务民生中,要以更高的政治站位承担社会责任,把企业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群众。学习第五卷,既要有理论的“高屋建瓴”,更要有实践的“落地生根”;既要读懂书中的大道理,更要把握企业里的小逻辑。唯有如此,才能把理论学习真正转化为国企改革发展的思想源泉、精神力量和行动指南。二、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战略部署,在对标落实中展现国企担当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这是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是新时代最大的政治。”这一重大论断,既是全党全国的共同任务,也是国有企业必须自觉肩负的战略责任。第一,要在服务大局中明确使命担当。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鲜明特征,为国企发展标定了方向。人口规模巨大,决定了国企必须在保障能源供给、粮食安全、基础设施等领域当好“顶梁柱”;共同富裕目标,要求国企在推动产业升级、创造就业岗位、惠及民生改善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求国企自觉把绿色发展作为战略选择,主动在节能减排、低碳转型上作表率。国企的特殊地位,决定了我们要以更高的站位、更实的举措,把发展同国家战略紧密结合。第二,要在高质量发展中培育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这为国企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我们要牢牢把握科技创新这个核心要素,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主动布局未来产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形成更多原创性成果。特别是在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重点领域,国企要敢于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确保关键环节不受制于人,真正把企业发展建立在自主创新的坚实基础之上。第三,要在守牢底线中统筹发展和安全。总书记强调:“统筹发展和安全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国企是经济安全的重要支撑,要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坚持发展和安全并重。无论是能源电力供应,还是金融资本运营,抑或是粮食储备、交通运输,国企都要以系统思维统筹推进,把风险防控贯穿到改革发展全过程。既要勇于开拓创新、提升竞争力,也要善于未雨绸缪、增强韧性,确保企业发展行稳致远。第四,要在全球竞争中展现开放格局。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国企要在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发挥引领作用,主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升国际化经营能力,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深度融合。在此过程中,既要吸收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又要坚持立足中国实际,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自主品牌和优势产业。中国式现代化不是抽象蓝图,而是必须落实到具体实践。国企要以学习第五卷为契机,把党的战略部署转化为企业的战略行动,把国家的宏伟目标落实为企业的责任担当,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业中贡献国企力量、彰显国企价值。三、深刻认识全面深化改革战略要求,在守正创新中释放发展动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全面深化改革要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为新时代新征程上的国企改革提供了方向指引和行动遵循。第一,要把握改革大势,增强改革自觉。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两大奇迹”,其根本动力就在于不断推进改革。国有企业的发展历程,本身就是一部改革创新的历史。从政企分开到公司制改革,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到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每一次改革都为国企注入了新的活力。今天,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国企更要自觉以改革精神破解发展难题,以改革魄力激发创新活力。第二,要聚焦重点领域,推动体制机制创新。总书记指出:“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国企改革同样如此。要聚焦公司治理、薪酬激励、市场化经营等关键环节,进一步完善治理结构,形成权责清晰、运转高效的管理体系。要探索更加灵活的市场化用人机制,真正做到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激发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同时,要在科研投入和成果转化机制上深化改革,打通科技创新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的“最后一公里”。第三,要注重系统集成,增强改革整体效能。总书记强调:“要加强改革系统集成,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国企改革不能各自为战,而要统筹谋划、协同推进。比如,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要与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相结合;推动数字化转型,要与产业升级、人才培养相结合;探索国际化经营,要与风险防控、合规建设相结合。唯有这样,才能形成改革的整体合力,避免出现“单兵突进”与“碎片化推进”的问题。第四,要服务国家战略,深化高水平开放。总书记指出:“要以更大力度办好自己的事,以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深层次改革。”国企要在高水平对外开放中走在前列,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拓展国际市场,提升全球配置资源的能力。同时,要在国际竞争中锻造本领,把开放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和自主品牌。总之,改革永远在路上。对于国企而言,全面深化改革不仅关乎企业的活力和效率,更关乎服务国家战略、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能力和水平。只有坚持守正创新、勇于自我革命,才能在新一轮改革浪潮中立于潮头,释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四、深刻把握“两个结合”重大法宝,在传承创新中厚植文化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是我们党取得一切成功的根本经验。”这是新时代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根本遵循,也是国有企业必须牢牢把握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第一,要坚定不移坚持“第一个结合”,在企业发展中体现科学指引。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必须在国企改革发展的全过程中发挥根本遵循作用。无论是谋划企业战略,还是推动治理体系现代化,都要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把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内在规律,把握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互动关系。只有这样,国企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不迷失方向,在应对风险挑战时保持战略定力。第二,要自觉落实“第二个结合”,在文化建设中汲取精神力量。总书记强调:“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思想解放,是我们党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这对国企具有重要启示。我们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诚信为本、义利并举、勤勉守实等价值观融入企业文化建设,用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企业精神。要通过工匠精神、团队意识、家国情怀的培育,把广大干部职工凝聚在共同的理想信念之下,让企业文化成为激励奋进的不竭动力。第三,要在守正创新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双向贯通。总书记指出:“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国企要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同时,敢于在体制机制、商业模式、技术创新等方面探索突破,把“守正”作为立根之本,把“创新”作为发展之魂。比如,在科技攻关中,要既保持战略耐心,又要鼓励探索冒险;在管理改革中,要既坚守党的领导原则,又要大胆引入现代治理理念。这种守正与创新的统一,才能让企业始终保持生机与活力。第四,要推动党建文化与企业文化深度融合,形成独特优势。国企的特殊属性决定了党建是“根”和“魂”。要把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企业文化建设紧密结合,用党建引领价值观,用文化塑造战斗力,把红色基因转化为企业发展内生动力。通过持续打造特色党建品牌、强化价值导向、厚植责任文化,让国企在市场竞争中不仅有经济实力,更有文化底蕴和精神优势。“两个结合”不仅是理论命题,更是实践课题。国企要以此为指引,把党的创新理论与企业具体实践结合起来,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制度结合起来,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征程中彰显国企独特的文化力量。同志们,《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不仅是理论学习的权威教材,更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指南。作为国有企业,我们要把学习成果转化为谋划发展的思路、推动改革的举措、干事创业的动力。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信心、锐意进取,在服务国家战略、支撑强国建设、实现民族复兴的伟业中展现国企的新作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