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总结了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果,分析存在问题,部署下阶段工作重点,确保工程质量稳步提升。以下由网友整理分享的在2025年农村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质量回头看和专项整治行动阶段性工作总结会上的讲话相关文档,供您学习参考,喜欢就分享吧!
在2025年农村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质量“回头看”和专项整治行动阶段性工作总结会上的讲话同志们: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基石。对我们*农场而言,这不仅是经济任务,更是必须扛起的政治责任。工程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的效益,关系到农场长远发展的根基,更关系到广大职工群众的切身利益。自“回头看”和专项整治行动启动以来,全场上下闻令而动,迅速响应*集团、*分公司的部署要求,坚持问题导向,边查边改、立行立改,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效。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成绩只是初步的,问题和挑战依然严峻。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农场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质量“回头看”和专项整治行动阶段性工作总结会,主要任务是全面梳理前一阶段的工作成效,深刻剖析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对下一阶段的重点任务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再落实。刚才,几个管理区的负责同志作了很好的发言,相关部门也通报了情况,讲得都很实在,问题找得准,措施也很有针对性。希望大家认真领会,抓好贯彻执行。下面,我讲三点意见。一、肯定成绩、总结经验,专项整治行动开局良好、成效初显自专项整治行动开展以来,全场各单位、各部门紧紧围绕“查问题、堵漏洞、抓整改、建机制”的总体要求,投入了大量精力,开展了扎实有效的工作,取得了三个方面的积极成效。(一)思想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质量至上理念深入人心。通过层层动员部署和广泛宣传教育,全场上下对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质量的极端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地认识。从机关部门到基层管理者,从项目负责人到一线施工人员,“质量是生命线”的意识显著增强。大家普遍认识到,高标准农田建设绝不是简单的修路、挖渠、平整土地,而是要打造经得起实践、历史和职工群众检验的“百年工程”“民心工程”。过去那种“重建设、轻质量,重进度、轻实效”的错误观念得到了有效纠正,以“零容忍”态度对待质量问题的共识已经形成,为我们深入推进专项整治行动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二)问题整改取得了新成效,一批顽瘴痼疾得到有力整治。本次行动坚持“刀刃向内”的原则,聚焦项目建设全过程,开展了拉网式、地毯式的排查。据统计,行动开展两个月以来,我们累计排查了自2021年以来立项建设的*个高标准农田项目,覆盖面积*万亩,共建立问题台账*项。针对排查出的问题,我们坚持分类施策、精准发力。对于能够立即整改的,我们要求立行立改,目前已完成整改*项,整改完成率达到85%。对于一些涉及设计缺陷、程序复杂的历史遗留问题,我们成立了专项攻坚小组,明确了责任单位、责任人和完成时限,实行挂图作战、销号管理。比如,*管理区在对2022年修建的一条*公里长的田间道路进行排查时,发现路基沉降、路面龟裂等问题。管理区不等不靠,主动作为,不仅对问题路段进行了彻底的翻修,还举一反三,聘请专业机构对辖区内所有同类道路进行了全面“体检”,从根本上消除了安全隐患,赢得了职工群众的一致好评。这种动真碰硬、务求实效的做法,值得全场学习。(三)制度机制建设实现了新突破,长效监管格局初步形成。行动中,我们始终把“建章立制”作为治本之策。农场层面修订完善了《*农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细则》等一系列制度文件,进一步扎紧了制度的“笼子”。我们强化了从项目立项、勘察设计、招标投标,到施工建设、竣工验收到后续管护的全过程、全链条监管。特别是在监管模式上,我们探索建立了“四方联动”的监督体系,即农业部门的行业监管、监理单位的专业监督、职工代表的民主监督以及纪委的执纪监督,形成了一张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严密监督网络。同时,我们正在积极探索建立高标准农田数字化管护平台,计划为每一块高标准农田建立数字档案,实现动态监测和精准管护,切实保障高标准农田能够长期稳定发挥效益。二、正视问题、剖析根源,深刻认识当前工作的短板与不足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更要用“放大镜”审视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这次“回头看”,与其说是检查,不如说是一次全面的自我体检。从各单位自查和农场抽查的情况看,一些深层次、根源性的问题依然存在,不容忽视。(一)思想认识仍有温差,责任压力传导“上热下冷”。虽然我们反复强调,但仍有少数单位和干部对专项整治行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站位不高。有的单位把“回头看”当成一阵风,认为是应付上级检查的临时性任务,存在“闯关”思想,自查自纠走过场、打折扣,问题排查“蜻蜓点水”,避重就轻。有的干部责任心不强,存在“老好人”思想,对发现的问题不愿较真、不敢碰硬,导致一些问题整改浮于表面,没有触及根源。压力传导层层递减的现象依然存在,导致我们的工作部署在“最后一公里”的执行力打了折扣。(二)整改标准不够严格,质量隐患清除“不够彻底”。部分单位在问题整改上标准不高、要求不严,满足于“修修补补”,缺乏“刨根问底”的精神。比如,在对*管理区一处水利设施的排查中发现,其护坡存在小范围塌陷问题。初步整改只是简单地用砂石回填,而没有深入分析是设计缺陷还是施工工艺问题导致的。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的整改,治标不治本,问题很容易复发。此外,责任追究“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的问题也较为突出。对于一些明显由于责任不落实、监管不到位造成的质量问题,相关单位在处理时往往以批评教育为主,没有真正让责任人“红脸出汗”,难以形成有效震慑。(三)全程管控存在漏洞,监管链条存在“薄弱环节”。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点多、线长、面广,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影响最终的工程质量。从这次排查情况看,我们的全过程管控还存在不少漏洞。一是源头把关不严。个别项目在勘察设计阶段就存在“先天不足”,设计方案脱离农场实际,缺乏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为后续施工埋下了隐患。二是过程监督不力。有的监理单位履职尽责不到位,驻场监理人员责任心不强,对关键工序、隐蔽工程的旁站监理流于形式。我们的项目管理人员也存在跟班作业不够、现场巡查不勤的问题,未能及时发现和制止施工中的违规行为。三是竣工验收不规范。验收环节有时过于依赖书面材料,对工程实体的检测检验不够全面、不够细致,导致一些质量瑕疵“带病”通过验收。(四)管护机制尚未健全,“重建轻管”现象“依然突出”。三分建、七分管。高标准农田建成后,如果管护跟不上,效益就会大打折扣,甚至造成新的损毁。目前,我们在长效管护方面还存在明显短板。管护主体责任不明确,一些管理区和使用单位之间存在推诿扯皮现象。管护资金渠道不稳定,缺乏持续稳定的投入保障。管护制度不完善,缺乏具体、可操作的管护细则和考核标准。这些问题导致部分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设施出现损坏、淤堵、废弃等情况,严重影响了项目的长期效益。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重建轻管”是对国家投资的极大浪费,是对职工群众利益的严重损害。这些问题的存在,根源在于一些干部政治站位不高、宗旨意识不牢、责任担当不够、工作作风不实。我们必须以此次专项整治为契机,深挖根源,对症下药,坚决予以纠正。三、聚焦关键、狠抓落实,全力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再上新台阶同志们,发现问题是水平,解决问题才是能力。下一阶段,我们要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更实的举措,巩固整治成果,深化问题整改,确保专项整治行动善始善终、善作善成。在此,我强调四点要求。(一)必须在压实责任上再加力,构建“齐抓共管”的坚固防线。要进一步压紧压实各级责任,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闭环。农场分管领导要靠前指挥,定期听取汇报,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农业发展部作为牵头部门,要切实负起行业监管的主体责任,加强统筹协调和督促指导。各管理区是项目建设和管护的直接责任主体,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是第一责任人,必须亲自抓、负总责,将责任和压力传导到每个岗位、每个人员。要强化对设计、施工、监理等参建各方的监管,建立质量责任终身追究制度,谁负责的项目出了问题,就要追究谁的责任,无论是谁,一查到底,绝不姑息。纪委要强化监督执纪问责,对行动中发现的失职渎职、弄虚作假、贪污腐败等问题,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为工程质量保驾护航。(二)必须在整改销号上再提速,发起“清仓见底”的最后总攻。问题整改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所有未完成整改的问题,必须倒排工期、挂图作战,确保在10月底前全部清零销号。要实行最严格的销号管理制度,每一个问题的整改,都必须由责任单位主要领导签字确认,并经农场专项督查组复核验收后,方能销号。要坚决杜绝“纸面整改”“虚假整改”。同时,我们要适时组织“回头看的再回头看”,对已完成整改的问题进行随机抽查,重点检查整改是否彻底、有无反弹,坚决防止问题死灰复燃。对于整改不力、进展缓慢的单位,要进行全场通报批评,并约谈其主要负责人。(三)必须在全程监管上再从严,筑牢“质量至上”的铜墙铁壁。要将严格的质量监管贯穿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每一个环节。一要严把“设计关”。设计方案必须因地制宜,充分征求基层干部和职工群众的意见,确保设计成果科学、实用、接地气。二要严把“施工关”。大力推行“样板引路”制度,关键工序必须先建样板段,验收合格后方可大面积施工。要加大飞行检查和随机抽查的频次与力度,运用无人机航拍、信息化监测等现代技术手段,实现对施工现场的立体化、全天候监控。三要严把“材料关”。所有进场的主要建筑材料,必须具备出厂合格证和检验报告,严格执行进场抽检复验制度,坚决杜绝不合格材料流入工地。四要严把“验收关”。严格执行分部分项工程验收和竣工总验收程序,积极邀请职工代表、种植户等使用主体参与验收,把“话语权”和“评判权”交给群众,确保每一项工程都让群众满意、放心。(四)必须在长效管护上再深化,建立“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要彻底扭转“重建轻管”的局面,把工作重心从“如何建好”向“如何建好与管好并重”转变。要尽快出台符合我们农场实际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工程管护细则》,明确各类设施的管护主体、责任、标准和经费来源,做到“谁使用、谁管护,谁受益、谁负责”。要积极探索建立多元化的管护经费筹措机制,在争取上级财政补助的同时,鼓励引导受益主体参与管护投入。要将高标准农田管护情况纳入各管理区的年度绩效考核,建立奖优罚劣的激励约束机制,真正实现建一块、成一块、管好一块、长久发挥效益一块,为农村农业大面积提升单产、保障粮食持续稳产高产奠定最坚实的基础。同志们,高标准农田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抓好工程质量,我们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希望大家以这次会议为新的起点,进一步振奋精神,真抓实干,以“钉钉子”的精神和“绣花”的功夫,把每一个项目都建成精品工程、放心工程,确保每一寸高标准农田都成为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吨粮田”,为推动*农村农业现代化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我们新的、更大的贡献!我的讲话完了,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