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自然资源局通过简化流程、优化服务,提升工作效率,增强企业满意度,助力营商环境显著改善!下面是网友整理分享的市自然资源局深化作风建设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情况报告相关资料,供大家学习参考,喜欢就分享吧!
市自然资源局深化作风建设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情况报告近年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始终坚持“人民登记为人民”的政治底色,将作风建设贯穿不动产登记改革全过程,通过织密服务网络、深化数字赋能、统一标准体系、筑牢廉洁防线,推动登记服务从“能办”向“好办、快办、放心办”跨越。全市不动产登记业务办理量达19万余笔,服务群众35.4万人次,高频登记业务平均办结时限缩短至0.5个工作日以内。“不对应审核”“在线电子委托见证”等改革举措被列入省级营商环境改革清单,港城不动产登记用实实在在的成效擦亮了“云证达”服务品牌。一、主要工作情况(一)织密全域服务网络,让便民半径缩至“家门口”。打破传统大厅服务模式,以“15分钟便民服务圈”为目标,构建“全域覆盖、城乡贯通、跨域协同”的服务网络,把登记窗口搬到群众“家门口”。一是“一主五副多点”布局,破解“办事远”难题。紧扣城区功能定位与乡村需求差异,以主城区智慧登记大厅为核心,联动连云、海州等5个分中心,辐射金融机构、中介公司、开发企业等便民服务网点,形成“一主五副多点”的服务矩阵。在海州老城设历史遗留问题专窗,累计破解“登记难”积案300余件,为老旧小区居民解决产权悬而未决的难题;在核心商圈优化“不动产+金融”服务站,日均办理抵押登记90余笔,实现企业融资当场申请、当日办结;在开发区设立批量登记窗口,年均服务工业用地登记超300笔,为企业落地提速。目前,全市231家金融机构、152家中介公司、385家开发企业成为“一窗办事”代办点,全面构建起“不动产登记服务+市场主体”的联动体系。二是“跨部门协同”破界,消除“多头跑”壁垒。针对群众办理继承、婚姻析产等业务“跑多窗、交多份材料”的痛点,以数据共享破壁垒,打造“不动产+N”协同服务模式。在“不动产+公证”联动中,全市5个核心登记网点设立公证专窗,3家公证处同步开设登记服务点,群众办理继承业务仅需1次材料,系统自动核验公证与登记数据,累计办理业务8127件,为群众节省公证费用3600万元;在“不动产+婚姻登记”联办中,海州区婚姻登记处实现领证即办产权变更,通过人脸识别核验婚姻与产权信息,半小时内完成预审,半年服务200余对夫妻,真正实现“从红本本到红本本”的无缝衔接。三是“基层阵地”下沉,打通“最后一公里”。将登记服务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联合市委组织部在6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设“红色服务站”,集成8类高频业务办理功能,通过“材料扫描上传+跨区域审核+送证上门”闭环,累计办理业务已逾万笔;在67个乡镇自然资源所设涉农登记窗口,办理宅基地转移登记1个工作日内办结,2025年纳入林权、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后,涉农业务时效提升60%,为乡村全面振兴筑牢产权根基。(二)深化数字技术赋能,让服务效能提至“指尖上”。将数字政府建设作为突破口,推动不动产登记从“线下为主”向“线上线下融合”转型,用智能化服务破解“效率低、耗时长”难题。一是智能咨询“秒响应”,打造24小时“线上管家”。2025年初,依托DeepSeekR1模型,整合政策法规、业务流程与高频问题库,搭建“连小登”智能服务系统。该系统通过多轮对话精准解析群众诉求,生成私人订制办理方案,辅以“智能应答+人工兜底”双轨机制,确保30秒内响应,日均服务咨询达70人次,有效分流线下窗口压力。二是移动服务“送上门”,破解特殊群体“办事难”。秉持“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理念,创新推出“5G+上门登记”服务模式。依托5G网络低时延、高带宽特性,配备智能终端设备的登记人员可实时对接登记系统,现场完成身份核验、材料扫描、数据录入等全流程操作,确保服务标准与实体大厅“同质同标”。该模式既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解除了奔波之苦,也为企业批量业务办理提供了“一站式”解决方案,大大节省企业人力物力成本,真正实现从“人找服务”到“服务找人”的转变。三是跨域服务“零跑腿”,打破时空限制“通办全城”。通过靶向攻坚不断推进“在线办理电子委托见证”服务跃升,打造“信用核查+数据共享+流程规范”的闭环体系,出台实施办法划定业务边界,同时打通跨部门数据接口实现证照自动核验,并集成活体检测、电子签名等生物识别技术构建多重安全验证机制。截至目前,累计提供在线办理电子委托见证服务6000余笔,服务范围覆盖国内多个城市及境外国家,被列入省2024年度营商环境改革事项清单。同时,对接公安、民政、税务等19个部门35类数据,办事群众仅凭“刷脸”即可享受“一对一”视频帮办服务,帮办人员以实时问答形式引导办理,已累计完成抵押权登记、转移登记等业务60余笔,真正实现了群众办事“零距离、零材料、零跑腿”。(三)构建统一标准体系,让规范服务贯至“标尺下”。以“同市同标”为核心,构建覆盖业务、质量、队伍的标准化体系,让规范成为登记服务的常态。一是“六统一”破差异,实现“一把尺子量到底”。在全省率先制定不动产登记市级地方标准,从业务类型、办事流程、收件材料等6个维度统一规范,组建30人“同市同标”攻坚专班,梳理16套标准化审核模板,将原来各区县差异率达30%的审核标准统一为精准的“度量衡”。开展“同标同进·融合提升”专项行动,搭建全市范围内跨区域业务交流平台,开展人员“上派下挂”17人次,推动市县业务“零时差”校准。通过标准立规与协同联动的双重发力,全市登记工作在统一标准下高效运转,数据的准确性、规范性大幅提升。二是“不对应审核”提效能,创新“全域通办”新模式。打破“属地受理、属地审核”传统,创新推行“不对应审核”模式,实时监测各区县办件量,开发智能派单系统,自动调配36名骨干审核人员资源,异地审核响应时间控制在90分钟内,顺利实现“随机派件、全域通办”。自运行以来,累计办理业务12.37万笔,平均办结时限缩短至0.5天,该模式作为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经验被复制。三是“全链条质检”守底线,筑牢服务“质量防线”。从各区域抽调32名业务骨干组建质量监督小组,制定不动产登记质检操作规范,明确材料完整性、逻辑一致性等5大类28项质检标准,实现“一次质检、全域通用”。建立“标准—考核—监督”三位一体管理体系,将质检结果纳入绩效考核,设置材料规范率、整改及时率等8项核心指标,每月组织市本级与县区开展业务交叉互查互评,对收件不规范、档案错漏等问题实行“周通报、月排名”。(四)筑牢廉洁安全防线,让产权安全护至“心坎里”。将廉政建设与信息安全贯穿登记全流程,用“透明化、可追溯”的服务让群众放心、企业安心。一是智能监控“防风险”,切断“人为干预”路径。在3.0登记系统中嵌入可视化廉政风险防控平台,对超期件、非工作日办件等7类风险场景实施实时监控,2024年累计发出预警提醒700余条,问题整改率达100%,形成“实时监测—自动预警—联动处置”的全流程防控闭环。二是区块链存证“保安全”,提升业务“司法公信力”。创新“区块链+隐性公证”模式,登记数据去中心化加密存储,篡改概率低于0.001%,委托见证、身份核验等关键环节链接省公证区块链平台,业务结束生成电子公证章文件,遇纠纷可快速出具保全证据公证书,已为6000余笔业务提供法律保障,让登记公信力达到司法证据标准。三是数据分级“强保护”,守住群众“信息底线”。建立不动产登记数据四级分类管理体系,核心数据仅允许“权利人+不动产单元号”精准查询;建设异地容灾备份中心,实现数据“双活热备”,故障恢复时间控制在30分钟内;通过“密码+指纹”双认证、数据脱敏等技术,构建覆盖数据采集、存储、使用、销毁的全生命周期安全网,从未发生信息泄露事件。二、下一步打算下一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将持续以作风建设为抓手,锚定“更高标准、更优服务、更实成效”的目标,持续深化“云大厅+网格代办”模式,拓展乡村、园区服务网点,探索AI、物联网等新技术应用,打造“无感受理、智能审核”的全流程无人化服务场景,完善城乡统一的登记标准体系,强化风险防控与数据安全,以“清风正气”守护企业群众的产权“安全感”,为全市营商环境优化与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力量。(一)深化思想认识,筑牢服务根基。深刻认识作风建设对营商环境的决定性作用,将优化服务作为政治任务推进。全面开展“业务学习年”“作风建设年”专项活动,通过全员培训、岗位练兵提升干部队伍专业素养;同步组织政策法规学习,深化对国土空间规划、资源保护等核心职能的理解,确保干部队伍以过硬能力支撑高效服务,夯实营商环境优化基础。(二)创新服务模式,提升办事效能。聚焦企业群众“急难愁盼”,推行“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改革。整合不动产登记与房产交易流程,实现“一网通办”“一次办好”;拓展“主动进村、送证上门”等下沉服务,破解基层办事堵点。建立重点项目“绿色通道”及营商服务专区,强化部门数据共享,以“信息跑路”替代“群众跑腿”,切实提升服务便捷度与满意度。(三)强化监督协同,破除营商壁垒。构建“问题发现-整改-治理”闭环机制。联合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开展协同监督,通过企业监测点、廉情监督员收集作风问题线索;畅通“信访网电”举报渠道,针对推诿扯皮、滥用职权等行为严查快办。同步强化耕地保护等核心领域监管,对违法图斑实行“限期整改+执法移交+联合销号”治理,维护资源管理秩序与市场公平。(四)优化要素保障,服务发展大局。统筹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以高水平规划引领空间布局。加快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落地,保障重点项目用地精准供给;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清理无法律依据的审批材料。建立营商环境常态化研判机制,结合企业反馈动态调整政策,推动“亲清”政商关系建设,以作风持续向好促发展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