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篇)学习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心得体会(最新精编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学习历史铭记英雄,珍惜和平反对战争,传承精神勇担责任,如何更好地践行这些理念?以下是阿拉网友分享的“(10篇)学习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心得体会(最新精编版)”,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有所用途!

学习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心得体会(共10篇)篇一、学习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心得体会80年岁月流转,烽火战歌回荡耳畔;80年精神传承,初心使命始终在肩。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特别节目《烽火战歌》,以抗战旋律为弦、以历史细节为韵、以科技创新为声,让烽烟岁月在音符中苏醒,让不朽的精神在共鸣中传承。当《义勇军进行曲》的激昂前奏响起,当《松花江上》的悲怆旋律流淌,当全息影像里的聂耳与当代合唱团隔空合唱,我们听到的不仅是跨越时光的歌声,更是一个民族从苦难走向辉煌的精神回响。这份回响,既是对先烈的告慰,更是对当代人的召唤。对组工干部而言,每一段旋律都是初心的叩问,每一个故事都是使命的指引。一、以旋律为钥,在激昂与悲怆中触摸民族风骨,铸牢爱国信仰。“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义勇军进行曲》里的呐喊,不是凭空而来的激昂,而是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大地的泣血抗争,是无数仁人志士“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决绝。当舞台上重现东北义勇军手持大刀冲锋的场景,当《血盟救国军军歌》的旋律与历史影像交织,我们仿佛看到了那些“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的英雄,他们用生命诠释了“守土有责,一息尚存,决不敢使寸尺之土沦于异族”的誓言。“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当歌者眼含热泪唱出这句歌词,舞台上再现东北人民背井离乡、衣衫褴褛的场景时,我们读懂了“流亡者的血泪长吟”中,藏着的不仅是个人的悲怆,更是一个民族“不愿做奴隶”的觉醒。组工干部当从这些熟悉的旋律中汲取精神力量,厚植“愿得此身长报国”的家国情怀,把“小我”融入“大我”,让许党报国成为毕生追求。二、以文物为媒,在细节与故事中感悟使命担当,传承英雄气节。历史的温度,从来不在宏大的叙事里,而在那些带着烟火气的细节中。《烽火战歌》没有停留在旋律的演绎上,更将镜头对准了博物馆里的老物件:一把油漆剥落、边缘磨损的小提琴,曾陪伴聂耳记录下东北街头的呐喊,创作出血脉偾张的战歌;一封泛黄的电报,承载着马占山守土抗敌的决心;一枚陈旧的印章,见证着黄显声在绝境中的抗争;一个布满划痕的罗盘,指引着东北抗联战士在风雪中坚守的方向……节目中,抗战英雄后代的讲述更让历史有了情感的温度:当马占山后人马志伟念起“守土有责”的电文时,我们仿佛看到了江桥上战士们迎着炮火冲锋的身影;李兆麟后人张卓亚握着罗盘回忆抗联岁月时,我们仿佛感受到了战士们“饮雪水、卧寒冰,却始终心怀家国”的坚韧。组工干部当从这些老物件中读懂“何以英雄”,在急难险重面前敢于担当、勇于亮剑,在矛盾挑战面前不畏难、不避险,争做关键时刻冲得出、顶得上、靠得住的硬核干部。三、以科技为桥,在创新与共鸣中延续精神血脉,激发奋进力量。“起来!起来!起来!”当全息影像中的聂耳立于舞台中央,指挥当代合唱团唱响《义勇军进行曲》,当抗战将士的影像与现代演员并肩而立,这一刻,科技打破了时空的界限,让80年前的“起来”与今天的“起来”完成了精神的接力。《烽火战歌》的创新之处,在于它没有用说教的方式讲述历史,而是通过三维扫描、AI合成、XR扩展现实等科技手段,搭建了一座通往历史的“情感桥梁”:在《露营之歌》的演绎中,VP虚拟制片手法让观众“走进”暴雪中的抗联营地,看到战士们互相搀扶、艰难前行的背影;在《打回老家去》的旋律里,舞台场景与历史影像的交融,让“收复失地”的决心跨越时空,直抵人心。这种创新,不是对历史的“娱乐化”解读,而是对精神的“沉浸式”传承。这份精神回响,既是“过去时”的精神洗礼,更是“现在时”的行动指引。组工干部当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做创新发展的开拓者,续写奋进新征程的精彩答卷。篇二、党员干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心得体会近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播出的特别节目《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以《濠江儿女丹心如炬血浓于水共御外辱》为题,报道了抗战时期澳门救亡团体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故事,令人热泪盈眶、百感交集。他们为支援祖国抗战冲破重重限制和阻碍,或慷慨解囊,或奔赴前线,或默默守护。这是濠江儿女写下的救国丹心,也是镌刻在民族记忆中的不朽回响。广大党员干部当用心致敬澳门抗日救亡团体,积极从中汲取精神力量,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修养,以实际行动续写新时代的绚丽篇章。一、精诚果敢的筹赈兵灾,书写矢志不渝的爱国之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地处南海之滨的澳门虽未直接遭受战火侵袭,但澳门同胞的心始终与祖国同频共振。当时澳葡政府严禁直接宣传抗日工作,但澳门各界变通应对,以救灾为名,行救亡之举。其中澳门镜湖医院、澳门商会、同善堂等社团共同成立了澳门早期最具影响力的救亡团体——阖澳华侨筹赈兵灾慈善会,召集澳门各界以多种形式筹款支援前线,几天时间里就在月薪只有几元的年代,筹集到了10万元。这沉甸甸的筹款包裹着澳门抗日救亡团体与澳葡政府斡旋的勇猛果敢和聪明才智,更包裹着他们矢志不渝的爱国之心。广大党员干部当从澳门抗日救亡团体的筹赈兵灾行动中读懂爱国情怀,并自觉对标看齐,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时刻听从党和人民的召唤,将个人的前途命运融入到党和国家的事业当中,以实际行动体现爱国之心。二、精诚坚韧的四界救灾,书写锐意进取的奋斗之心。“不怕牺牲,英勇斗争。”1938年10月日军继续向南扩大侵略,10月21日广州沦陷,华南局势空前严峻。为保家卫国,由澳门学术界、音乐界、体育界和戏剧界中数十个群众性社会团体共同组成的澳门四界救灾会,于当日正式成立回国服务团。1939年10月日军进攻观澜,为截断日军增援部队,回国服务团成员梁捷等队员主动承担起炸毁观澜附近木桥的任务,在与日军的激战中壮烈牺牲。截至1940年6月,四界救灾会回国服务团先后组成11个队,共160多人回到内地积极开展抗日救国工作。这些都是一批一批北上支援祖国抗战的澳门年轻人,他们舍身救国、坚韧不屈,在报纸里甚至有他们的遗书,但他们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和奋斗之心。广大党员干部当从澳门四界救灾会回国服务团前仆后继支援抗战的年轻人身上体悟奋斗精神,主动传承红色基因,立足于当今两个大局,自觉积极进取,在无硝烟的战场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终身。三、精诚无私的社会赈济,书写拳拳为民的奉献之心。“心怀大爱,托举希望。”除了通过各种力所能及的方式支援祖国,抗战期间未受战火蹂躏的澳门还成为了周边地区难民的栖身之所。抗战前澳门的人口是15万人左右,到1941年底已经增至约45万人。澳门社会克服重重困难,开展着一场持续多年、规模空前的社会赈济运动,帮助同胞度过了最为艰难的时期。其中澳门中华教育会办了六个义学,都是不收费的,让大多数逃难到澳门的小孩还可以接受教育。澳门爱国人士对自己的国家、自己民族的未来,都尽心尽力、无私奉献。广大党员干部当从澳门社会赈济运动中感悟奉献品格,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心有大爱,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奉献,做到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篇三、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心得体会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招待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任何时候,我们都要以人民之心为心、以天下之利为利,为增进人民福祉而不懈努力。”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出我们党“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与深厚情怀,也为广大党员干部指明了新时代履职尽责的价值旨归。新征程上,更须自觉以“时时上心”的态度履职尽责,才能真正让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落地成景。一、铸牢“时时上心”的为民初心,让枝叶关情成为“事事放心”的“定盘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及时有效回应群众需求和关切,用心用情办好民生实事。”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立场如有偏差,实践就容易走形。广大党员干部应持续深化理论武装,通过“四学联动”机制和“五类党员”台账,开展精准化教育培训,真正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要主动深入基层、贴近群众,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从家常话里听出“弦外之音”,在面对面交流中察觉真实期盼。必须坚决摒弃“事不关己”的旁观心态,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杜绝“一阵风”式应付,把为民服务融入日常、做在经常,守牢纪律底线,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监督和评价。唯有从思想深处清醒回答“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才能真正筑牢“事事让人放心”的信任基石。二、锤炼“时时上心”的实干本领,以担当作为筑牢“事事放心”的“压舱石”。“上心”不是口号,最终要体现为办实事、解难题的实效。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民生无小事,把民生的事情办好了,社会矛盾就少了,社会就和谐了。”群众最看重实干。广大党员干部要把办公室设到一线,移到田间地头、社区企业,通过蹲点调研、跟踪问效掌握真问题、拿出实举措。不断提升群众工作能力,注重政策落实的精度与实效,努力把群众的“问题清单”转化为“满意账单”。用“绣花”功夫,耐心细致办好每一件民生小事,以“实干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办理业务时多一句提醒,政策解读时多一分耐心,处理矛盾时多一份同理心,于细微处见精神,让群众在每一个具体的接触中都感受到被尊重和被重视。只有将每一项政策扎实落地、每一个难题有效破解,才能让群众事事放心。三、激发“时时上心”的奋进动能,以力争上游之姿激活“事事放心”的“推进器”。民生改善没有终点,唯有接续奋斗。广大党员干部要克服“歇脚”心态,时刻保持“在线”状态,无论任务大小、工作忙闲,都始终如一,发扬钉钉子精神,主动到困难大、矛盾多的一线去磨砺本领、展现作为。善于借助数字平台和政务APP等新技术精准感知、快速响应民情民意,整合12345热线与网络留言系统,对群众反映的问题,绝不“踢皮球”“打太极”,要主动揽责、限时办结、主动跟踪反馈,形成工作闭环,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实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积极链接社区卫生服务站、社会组织、志愿者等多元力量,构建一站式服务机制,在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群众急难愁盼领域持续突破,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持续推进机制创新、模式创新,让“上心”成为常态、让“放心”成为底气,为民生事业进步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篇四、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心得体会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2025年9月3日我们迎来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的重要时刻。这是一段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历史,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所展现出的坚韧不拔、英勇无畏的精神,铸就了一座不朽的历史丰碑。抗日战争,不仅是中国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和平与正义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这场胜利,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也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我们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既是对那段苦难辉煌历史的深切缅怀,更是为了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更好地开创未来。浴血奋战:不屈的民族脊梁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开始了对中国的侵略。此后,中国人民便踏上了艰苦卓绝的抗战之路。1937年七七事变后,全民族抗战的号角正式吹响。在正面战场,中国军队进行了淞沪会战、忻口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一系列大规模战役。淞沪会战中,中国军队以血肉之躯抵抗日军的猛烈进攻,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企图;徐州会战中的台儿庄战役,取得了歼灭日军一万余人的重大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战信心。在敌后战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等人民武装力量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百团大战则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战场的作战。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战略总方针,为抗战胜利指明了方向。广大人民群众踊跃参军参战,支援前线,形成了全民族抗战的强大合力。无论是在白山黑水之间,还是在江南水乡的稻田村落,到处都

1 / 4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gongwenbao.net 公文包.

备案号:赣ICP备18015867号-9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