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篇)庆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心得体会(最新优选)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庆祝活动展现了新疆的发展成就和民族团结,增强了各族人民的自豪感与凝聚力,未来如何续写辉煌?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10篇)庆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心得体会(最新优选)范例,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庆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心得体会篇一、庆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心得体会坐在新疆大学的智慧教室里,指尖划过平板电脑上的“新疆数字史库”,屏幕里闪过爷爷口中“骑着毛驴去县城”的黑白照片,又切换到我上周刚拍的“中欧班列穿戈壁”的彩色视频——这强烈的时空对比,让我这个土生土长的新疆大学生,对家乡70年的变迁有了更真切的感知。从课堂上的知识汲取,到实践中的脚步丈量,再到与各族同学的并肩成长,我渐渐明白:我们这代大学生,既是新疆70年辉煌的见证者,更该是未来发展的建设者。一、课堂里的“新疆认知”:从“听说”到“读懂”以前对新疆的历史,多是听爷爷讲“小时候上学要走十里土路”“村里只有一台黑白电视”;直到走进大学课堂,才真正“读懂”这片土地的蜕变。在《新疆发展概论》课上,老师用数据对比:70年前新疆高等院校仅1所,如今已有56所,我们学校的人工智能、新能源专业还入选了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在《乡村振兴案例分析》课上,小组作业研究“尉犁县智慧棉田”,看着无人机植保、大数据测产的视频,我才知道家乡的棉花产业早已告别“靠天吃饭”,成了科技赋能的标杆。最让我触动的是“双语课堂里的共鸣,我的同桌古丽扎提是哈萨克族姑娘,我们一起组队做“新疆非遗数字化保护”课题:她教我唱《黑走马》民歌,我帮她用PS设计哈萨克族刺绣的文创图案。当我们把十二木卡姆的唱段做成“扫码听故事”的书签,老师说:“你们做的不仅是课题,更是各民族文化交融的小桥梁。”这让我突然懂了:新疆70年的民族团结,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像我和古丽扎提这样,在课堂上一起讨论、在课题里一起创造的日常。二、实践中的“新疆担当”:从“看见”到“参与”去年暑假,我跟着“三下乡”实践队去了和田墨玉县。出发前,我对农村的印象还停留在“土坯房、土路”,可到了村里才发现:家家户户住的是亮堂的安居房,主干道铺着柏油,村口还有“农村电商服务站”——这和爷爷描述的“十年九旱、吃水靠挑”的老家,简直是两个世界。我们的任务是帮村里的孩子开“暑期电脑课,第一次教10岁的阿卜杜热合曼用鼠标时,他怯生生地问:“姐姐,这东西能帮我们卖核桃吗?”后来才知道,他爸妈种了五亩核桃,往年总愁卖不上价。我们灵机一动,带着阿卜杜热合曼和其他孩子,用手机拍了“核桃园vlog”,还教他们在短视频平台发出去。没想到视频火了,有内地商家主动联系收购,阿卜杜热合曼的爸爸特意给我们送了一袋晒干的核桃,说‘娃们用新法子帮了大忙”。那天晚上,村支书给我们讲村里的变化:“以前年轻人都想往外跑,现在电商火了、合作社办起来了,好多大学生都回来创业了。”我突然意识到:新疆的70年,不只是“变好”,更是‘让年轻人有了留下来的底气”。而我们这些大学生,不用等毕业,就能用课堂上学的知识,为家乡做一点实实在在的事——这就是属于我们的“新疆担当”。三、青春里的“新疆未来”:从“期待”到“奔赴”在学校的“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上,我和维吾尔族、汉族、回族的同学一起包粽子、过古尔邦节。记得去年古尔邦节,我去室友热依拉家做客,她妈妈端出亲手做的手抓饭,爸爸给我们讲他年轻时“骑着摩托车跑运输”的经历:“那时候从墨玉到乌鲁木齐要两天,现在高铁四个小时就到了!”热依拉笑着补充:“我爸现在还学着用导航呢,说以后要开着车带我们去内地旅游。”这些细碎的画面,让我对未来有了更清晰的规划。我学的是市场营销专业,之前总纠结毕业后去内地还是留新疆;现在我想通了——内地有更成熟的市场,但新疆有更需要被看见的好产品:爷爷种的红枣、热依拉家的核桃、古丽扎提家乡的奶制品。我想毕业后回老家喀什,开一家“新疆特产直播工作室”,不仅卖产品,更要通过镜头,让更多人看到新疆的蓝天、棉田,看到我们年轻人奋斗的样子。爷爷常说:“我们这代人,把新疆从‘苦地方'变成了'好地方';你们这代人,要把‘好地方'变成'更好的地方'。”作为新疆70年变迁的“同龄人”(我今年20岁,正好是新疆迈向新时代的关键20年),我知道我们的青春,注定要和这片土地的未来绑在一起。课堂上的每一次学习,实践中的每一次尝试,和各族同学的每一次并肩,都是在为“更好的新疆”积蓄力量。天山的风还在吹,就像70年来从未停下的发展脚步;我们的青春也在向前,带着对家乡的热爱,带着所学的本领,要在这片土地上写下属于我们这代人的故事。我相信,等我们再回望70年时,新疆的天会更蓝,棉田会更绿,而我们,会为自己曾是这场“美好变迁”的参与者,而倍感骄傲。篇二、庆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心得体会当吐鲁番的葡萄藤又结满甜润的果实,当喀什古城的巷陌再响起悠扬的都塔尔,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已伴着岁月的歌声,走过了70年的光辉历程。这70年,不仅是经济腾飞、民生改善的70年,更是文化薪火相传、生态愈发秀美的70年。作为一名曾踏足这片土地的普通人,新疆的变迁不仅停留在新闻报道里,更刻在我亲历的每一个温暖场景中,让我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了更鲜活的理解。70载文化焕新,让千年瑰宝绽放时代光芒。新疆是古丝绸之路的核心枢纽,各民族在这里创造了璀璨的文化——维吾尔族的十二木卡姆、哈萨克族的阿肯弹唱、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70年来,这些文化瑰宝没有被时光尘封,反而在保护与创新中焕发新生。记得在乌鲁木齐的非遗工坊里,我看到年过七旬的维吾尔族老艺人,正手把手教年轻人制作手工乐器弹布尔,旁边的显示屏上,还循环播放着十二木卡姆与现代流行音乐融合的改编作品;在伊犁的哈萨克族毡房里,孩子们围坐在一起听老人讲《玛纳斯》的故事,手中还拿着印有史诗人物的卡通绘本。这种“传统+现代”的传承方式,让古老文化走进了年轻人的生活,也让更多人读懂了新疆文化的多元与厚重。更令人动容的是各民族文化的交融共生:汉族的剪纸艺术与维吾尔族的刺绣结合,诞生出独具特色的装饰画;回族的花儿与哈萨克族的民歌同台演唱,不同的旋律却唱出了同样的深情。正是这种文化上的互赏互融,让中华民族的文化花园更加绚丽多彩。70载生态守护,让绿水青山成为新疆的亮丽名片。曾几何时,“沙漠戈壁”是很多人对新疆的刻板印象,但70年来,新疆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用不懈的努力改写着自然的模样。在塔里木河沿岸,我见证了“输水救胡杨”的奇迹——曾经因缺水枯萎的胡杨林,如今又恢复了“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朽”的生机,成群的候鸟在河畔栖息,成为沙漠里的“生态绿洲”;在克拉玛依,昔日的“石油城”如今建起了生态湿地,黑色的油区旁长出了绿色的芦苇,野鸭、天鹅在这里安家,实现了“工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在那拉提草原,牧民们从“靠草养畜”变成“靠草护畜”,通过科学轮牧、种植优质牧草,让草原始终保持着“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壮美景观。这些变化背后,是一代又一代新疆人对生态的坚守:治沙人顶着风沙种下梭梭林,护林员骑着马在山林间巡逻,普通百姓主动参与垃圾分类、节水护水……正是这份“守护绿水青山”的共识,让新疆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也让“美丽新疆”从愿景变成了触手可及的现实。70载温情相伴,让“民族团结”成为刻在骨子里的信仰。在新疆的日子里,最打动我的不是壮美的风景,而是各族群众之间不分你我的真情。记得在和田的一个小村庄,我因水土不服感冒,隔壁的维吾尔族大妈听说后,立刻端来一碗热腾腾的羊肉汤,用不太流利的汉语说:“喝了暖和,病好得快”;在乌鲁木齐的社区里,汉族志愿者帮独居的哈萨克族老人买菜、交水电费,老人则教志愿者缝制哈萨克族的花毡;就连在街边的小吃摊,维吾尔族摊主会主动给汉族顾客多添一勺辣子,汉族顾客也会笑着说“谢谢”,简单的互动里满是温暖。这些看似平凡的小事,却像一颗颗珍珠,串起了各民族之间的深情厚谊。70年来,从“民族团结一家亲”结对认亲,到“混合编组、同台劳动”的生产模式,再到“各族学生同班共读”的教育实践,新疆用无数这样的“小事”,让“各民族一家人”的理念深入人心。就像我认识的一位援疆老师说的:“在新疆,没有‘你们’和‘我们’,只有‘我们‘。”这种不分民族的归属感,正是新疆稳定发展的最强底气。回望70年,新疆的每一寸土地都在诉说着变迁,每一个笑容都在传递着幸福。作为新时代的一员,我深知新疆的发展离不开党的领导,离不开各民族的同心协力,更离不开每一个人的付出。未来,或许我不能亲自扎根新疆,但我可以做新疆文化的“传播者”,向身边人讲述新疆的故事;做新疆生态的“守护者”,从节约一滴水、种一棵树做起,践行绿色理念;做民族团结的“践行者”,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习俗,用包容与善意对待每一个人。七秩风华,是终点更是起点。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我坚信,只要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坚守文化根脉、守护生态家园,新疆就一定能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绘出更美的画卷,谱写出更动人的乐章!篇三、庆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心得体会当天山脚下的春风拂过七十年的岁月年轮,当塔里木河的碧波映照出城乡巨变的崭新容颜,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迎来了成立70周年的光辉时刻。站在这个回望过往、展望未来的节点,我循着新疆发展的足迹,深刻感受到这片土地上涌动的生机与活力,更对“民族团结是发展之基、民生是幸福之本”有了真切的体悟。70载风雨兼程,新疆的经济发展实现了从“滞后追赶”到“跨越腾飞”的华丽转身。记得儿时课本里描述的新疆,是“驼铃响遍戈壁”的偏远之地,而如今,高铁飞驰穿越天山山脉,中欧班列从阿拉山口口岸驶向亚欧大陆,光伏电站在沙漠边缘绽放“蓝色光芒”,特色林果产业让“新疆味道”走向全国。这背后,是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持续赋能,是对口援疆省市的深情相助,更是新疆各族干部群众扎根土地、艰苦奋斗的结果。从荒凉戈壁到万亩良田,从闭塞山村到旅游名镇,每一处变化都在诉说着“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的深刻内涵。70载同心同行,民族团结的种子在天山南北深深扎根、茁壮成长。新疆是多民族聚居的家园,维吾尔族、汉族、哈萨克族、回族等56个民族在这里共生共荣,绘就了“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生动图景。在乡村,“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让各族群众结对认亲、互帮互助,汉族干部教村民种植技术,少数民族乡亲邀请汉族朋友共度传统节日;在城市,社区里的“民族团结文化墙”记录着邻里间的温情故事,学校里的“混班教学”让各族孩子从小一起学习、共同成长。我曾在喀什古城见证过这样一幕:维吾尔族老人热情地给游客指路,汉族摊主主动帮少数民族商贩照看摊位,语言不同却心意相通,笑容里满是真诚与友善。这种跨越民族的情谊,正是新疆发展最坚实的根基、最宝贵的财富。70载民生为要,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从“两不愁三保障”全面实现,到安居工程让百万群众搬出低矮土坯房、住进宽敞明亮的新居;从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学生动态清零,到双语教育让更多孩子拥有广阔未来;从乡村卫生院配备齐全医疗设备,到医保覆盖所有城乡居民……每一项民生工程都像一缕暖阳,照亮了各族群众的生活。在和田墨玉县,我看到曾经靠天吃饭的农民,如今通过发展手工地毯产业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每月有了稳定收入;在伊犁河谷,牧民们通过“旅游+畜牧业”的模式,既守护了草原生态,又鼓起了钱袋子。这些细微处的变化,让“幸福新疆”不再是抽象的词汇,而是每个家庭餐桌上的饭菜香、每个孩子求学路上的欢笑声。回望七十年,新疆的发展成就令人振奋;展望未来,新疆的明天更值得期待。作为新时代的见证者与参与者,我深刻认识到,新疆的稳定发展离不开党的坚强领导,离不开各民族的同心同德,更离不开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与传承。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们要继续高举民族团结的旗帜,珍惜来之不易的发展成果,以实际行动支持新疆建设一一或许是主动了解新疆的历史文化,或许是为新疆的特色产品点赞推广,或许是用包容的心态对待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天山巍巍,见证七十年沧桑巨变;河水滔滔,奏响新时代奋进乐章。相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各族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新疆必将在新时代的征程上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让这片古老而年轻的土地,永远充满生机与希望!篇四、庆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心得体会202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迎来成立70周年的历史性时刻。从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到基层群众的热烈欢腾,从城市街头的“中国

1 / 2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gongwenbao.net 公文包.

备案号:赣ICP备18015867号-9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