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篇)庆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心得体会(最新汇编)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七十载,见证辉煌成就与民族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令人振奋!以下由网友整理分享的(10篇)庆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心得体会(最新汇编)相关文档,供您学习参考,喜欢就分享吧!

庆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心得体会篇1、庆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心得体会当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10万株玫瑰在锁边工程合龙处绽放,当伊犁河三桥将两岸通勤时间缩短一半,当“鸿雁”无人机载着希望掠过戈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的壮阔史诗,正藏在这些动人心弦的细节里。亲历这场跨越世纪的变革,我对“团结奋斗”与“制度伟力”有了愈发真切的体悟。生态逆袭的奇迹,见证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曾几何时,“荒漠蔓延”是新疆挥之不去的梦魇,而如今柯柯牙的绿洲、环沙漠的生态屏障,勾勒出“绿色铺陈”的新图景。在哈密,一年200多天的8级大风不再是灾害,反倒成了14家风电企业的“金钥匙”,让新疆风电机组产量跃居全国第一。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绿围脖”与戈壁上的“蓝色银河”(光伏板)交相辉映,诉说着70年来新疆从“被动防沙”到“主动用沙”的理念革新,更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边疆的生动实践。科技赋能的跃迁,重塑着发展的底层逻辑。从“坎土曼”到智能农机,尉犁县的智慧棉田演绎着农业的“黑科技革命”:无人机巡查、远程灌溉、一键采收,让3000亩棉花的脱叶剂喷洒仅需两天完成。在石河子的车间里,载重1.9吨的“鸿雁”无人机正攻克高原物流难题;和田学院新增的人工智能专业,让南疆高等教育与时代同频。这些变化背后,是新疆从“资源依赖”到“创新驱动”的转型,更是“五大战略定位”中“能源基地”与“创新支点”的精准落地。同心筑梦的日常,夯实着长治久安的根基。达西村的“石榴巷”里,阿不力克木与周金山互相传授种植技术,让盐碱地长出致富果,2024年村集体收入突破230万元;六星街的手风琴馆里,各族居民捐出老物件共兴旅游,让“一家人”的默契融入血脉。七成以上财政支出投向民生,乡镇卫生院标准化率100%,义务教育巩固率超99%,这些数据化作古丽孜把直播时的笑容、颜必彬核桃丰收的喜悦,让“富民兴疆”的承诺变得可感可触。70年沧桑巨变,从12.31亿元到2万亿元的GDP跨越,从封闭末梢到亚欧枢纽的转身,新疆的故事早已超越地域范畴。它印证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蓬勃生机,彰显了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实践伟力。作为见证者,我深知这片土地的奇迹从来不是偶然——是沙漠中每一棵梭梭的坚韧,是车间里每一颗螺丝的精准,是邻里间每一次互助的温暖,共同织就了天山南北的繁荣画卷。站在新起点,新疆的“风”仍在吹,“光”仍在照,各族儿女的奋斗仍在继续。这朵盛开在祖国西北的幸福之花,必将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中绽放更耀眼的光彩。篇2、学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心得体会“我们新疆好地方”,喜看新疆新气象。2025年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七十年团结奋斗,七十年沧桑巨变。这片辽阔而壮美的疆域,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新疆和平解放到自治区成立,从改革开放到新时代全面发展,新疆始终与祖国同频共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绘就了团结进步、繁荣发展的壮美画卷。站在新征程上,广大党员干部要秉持“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疆实践的新篇章。一、要聚合力筑同心,促交融聚共识,共绘民族团结同心圆。七十载栉风沐雨,无数党员众志成城、齐心协力,将青春和热血播洒在这片土地上。从骑着毛驴上北京看望毛主席的库尔班·吐鲁木,到风雪中亮出党员徽章的“党徽大叔”阿布都加帕尔·锰德;从一家三代护边的“时代楷模”拉齐尼·巴依卡,到千千万万默默奉献的各族干部群众……这些生动实践深刻印证,凝聚合力从来不是单向付出,而是以心换心、以行聚心的双向奔赴。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全面准确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当好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宣传员”和“播种机”。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主动深入基层一线,走进农家院落、草原毡房、工厂车间、学校课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鲜活生动的事例,把党的关怀和温暖讲清楚、讲透彻,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如春风化雨般浸润心田,根植于心灵深处。要积极主动与各族群众交朋友、结亲戚,常走动、多往来,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各族群众在教育、就业、医疗、社保等方面的实际困难,用解决问题的实际行动温暖人心、凝聚人心;要带头尊重和传承各民族优秀文化,积极组织参与节庆联谊、互帮互助等活动,让民族团结的种子生根发芽、枝繁叶茂,汇聚起建设美丽新疆的磅礴力量。二、要惠民生促发展,办实事解民忧,共享幸福生活新成果。新疆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奋斗史。七十年来,在党的号召和鼓舞下,来自祖国各地的优秀人才加入援疆队伍,到新疆去,到基层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他们从五湖四海奔赴西北边疆,把“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不能少”的承诺化作实际行动,为天山南北的各族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祉。“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踏上新征程,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刻领悟“民生是最大的政治”,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要时刻将人民利益“置顶”,深入基层,与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坦诚交流,俯下身子倾听“家长里短”,从基层“马背议事”“毡房夜话”的鲜活经验中汲取智慧,讨教化解矛盾、推动发展的“金点子”,不断提升服务群众的本领;要紧盯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方面的急难愁盼,拿出硬招实招,把好事办实、实事办好,让发展成果真正转化为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幸福生活;要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农产品精深加工等特色优势产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三、要护生态守青山,促转型谋长远,共建美丽新疆新家园。新疆是我国西北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生态系统多样、脆弱,生态环境保护任务艰巨、意义深远。从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防风固沙林,到阿尔泰山的天然林保护;从拯救塔里木河流域濒危胡杨林,到天山自然保护区的体系化建设……一代代接续奋斗的生态建设项目,不仅让戈壁荒漠披上“绿装”,更带动了大量群众吃上了“生态饭”“旅游饭”。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广大党员干部必须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深刻把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逻辑,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坚决守住生态保护红线,严格落实生态环境准入清单;要带头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积极引导群众参与植树造林、垃圾分类、节约用水等环保实践;要在产业发展中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各族群众幸福生活的增长点和长久支撑。要持续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加强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努力建设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的美丽新疆,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为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作出新疆贡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为努力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生态良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疆不懈奋斗。篇3、庆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心得体会从塔里木河大桥贯通南北的欢呼,到中欧班列满载货物驶向亚欧的轰鸣;从南疆农村“家家有安居房”的笑颜,到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买卖全球”的繁忙一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年来,这片占中国六分之一国土的土地,实现了从“闭塞边疆”到“开放前沿”、从“温饱不足”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站在这一节点回望,梳理其伟大成就、提炼其历史经验,不仅是对过往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赋能。一、70年伟大成就:在攻坚克难中书写边疆振兴答卷新疆的70年,是一部“硬件”“软件”同步升级、“颜值”“内涵”共同提升的奋斗史,每一项成就都镌刻着各族群众的汗水。基础建设实现“从无到优”的跨越式突破,彻底改写了“出行难、联通难”的历史。70年前,新疆公路总里程不足3000公里,如今已建成“五横七纵”高速公路网,总里程突破2.2万公里;和若铁路的通车,结束了南疆且末、民丰等5县不通火车的历史,让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群众实现“朝发夕至”;乌鲁木齐地窝堡国际机场成为中国西部地区四大门户枢纽机场之一,2024年旅客吞吐量突破2000万人次,航线联通国内外190多个城市。更值得瞩目的是“民生基建”的覆盖: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让99%的农牧民喝上放心水,电网延伸到所有偏远村落,4G网络覆盖全部乡镇,曾经“风吹石头跑”的戈壁,如今也能便捷接入数字世界。产业结构完成“从弱到强”的质效双升,构建起多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过去,新疆产业长期依赖“一黑一白”(石油、棉花),如今已形成“能源+特色+新兴”的产业矩阵:准东煤电煤化工基地成为国家重要的能源战略储备基地,2024年清洁能源发电量占比达35%;特色农业从“种得好”向“卖得好”转型,葡萄、枸杞、香梨等农产品通过精深加工实现价值倍增,新疆果业集团的产品远销30多个国家;新兴产业加速崛起,乌鲁木齐人工智能产业园集聚企业50余家,喀什经济开发区的跨境电商年交易额突破百亿元,曾经的“资源输出地”正变身“产业创新地”。民生福祉达成“从有到全”的全面覆盖,让各族群众共享发展红利。70年前,新疆人均预期寿命不足30岁,如今已提高到74.7岁;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学生动态清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8.7%,比1955年增长近50倍;全民医保覆盖率稳定在95%以上,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标准化率均达100%,曾经“看病远、看病难”的农牧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更暖心的是“精准民生”:安居富民工程让150多万户家庭告别土坯房,农村安居房覆盖率达98%;“煤改电”工程让北疆冬季取暖更清洁,2024年惠及200多万群众;养老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覆盖所有街道,各族老人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二、70年历史经验:在实践探索中凝聚发展智慧新疆70年的巨变,不是偶然的幸运,而是在党的领导下,遵循客观规律、结合本地实际的必然结果,沉淀出五条宝贵的历史经验。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新疆发展的根本保证。从和平解放初期的“屯垦戍边”,到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全面落实,党的领导始终是新疆稳定发展的“定盘星”。无论是推动基础设施建设,还是打赢脱贫攻坚战(新疆273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无论是维护社会稳定,还是促进民族团结,正是因为有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有各级党组织的坚强战斗堡垒作用,新疆才能在复杂环境中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实践证明,只有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凝聚起推动新疆发展的磅礴力量。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疆团结的制度基石。70年来,新疆始终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既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又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从制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条例》,到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民族团结联谊”活动;从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占干部总数的51.3%),到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和传统文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让“五个认同”深深植根于各族群众心中。如今,新疆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这正是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生动体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新疆进步的价值取向。新疆的发展,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无论是解决“住房、教育、医疗”等民生难题,还是推动“就业、增收、社会保障”等惠民工程,每一项政策的出台、每一个项目的落地,都围绕“让群众过上好日子”展开。比如,为解决南疆农村妇女就业问题,新疆扶持发展手工刺绣、服装加工等产业,带动10多万妇女实现家门口就业;为改善牧区群众生活,实施“定居兴牧”工程,让牧民从“逐水草而居”变为“定居致富”。正是因为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新疆的发展才获得了最广泛、最深厚的群众基础。坚持创新驱动与因地制宜结合,是新疆发展的实践路径。新疆的发展,既不盲目照搬内地经验,也不固守传统模式,而是立足资源禀赋、区位优势,走出了一条“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之路。在农业领域,创新推广“膜下

1 / 2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gongwenbao.net 公文包.

备案号:赣ICP备18015867号-9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