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活动展现了新疆的繁荣发展和民族团结,体现了国家对边疆地区的重视与支持。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四篇)庆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心得体会(精选范本)范例,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庆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心得体会坐在新疆大学的智慧教室里,指尖划过平板电脑上的“新疆数字史库”,屏幕里闪过爷爷口中“骑着毛驴去县城”的黑白照片,又切换到我上周刚拍的“中欧班列穿戈壁”的彩色视频——这强烈的时空对比,让我这个土生土长的新疆大学生,对家乡70年的变迁有了更真切的感知。从课堂上的知识汲取,到实践中的脚步丈量,再到与各族同学的并肩成长,我渐渐明白:我们这代大学生,既是新疆70年辉煌的见证者,更该是未来发展的建设者。一、课堂里的“新疆认知”:从“听说”到“读懂”以前对新疆的历史,多是听爷爷讲“小时候上学要走十里土路”“村里只有一台黑白电视”;直到走进大学课堂,才真正“读懂”这片土地的蜕变。在《新疆发展概论》课上,老师用数据对比:70年前新疆高等院校仅1所,如今已有56所,我们学校的人工智能、新能源专业还入选了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在《乡村振兴案例分析》课上,小组作业研究“尉犁县智慧棉田”,看着无人机植保、大数据测产的视频,我才知道家乡的棉花产业早已告别“靠天吃饭”,成了科技赋能的标杆。最让我触动的是“双语课堂里的共鸣,我的同桌古丽扎提是哈萨克族姑娘,我们一起组队做“新疆非遗数字化保护”课题:她教我唱《黑走马》民歌,我帮她用PS设计哈萨克族刺绣的文创图案。当我们把十二木卡姆的唱段做成“扫码听故事”的书签,老师说:“你们做的不仅是课题,更是各民族文化交融的小桥梁。”这让我突然懂了:新疆70年的民族团结,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像我和古丽扎提这样,在课堂上一起讨论、在课题里一起创造的日常。二、实践中的“新疆担当”:从“看见”到“参与”去年暑假,我跟着“三下乡”实践队去了和田墨玉县。出发前,我对农村的印象还停留在“土坯房、土路”,可到了村里才发现:家家户户住的是亮堂的安居房,主干道铺着柏油,村口还有“农村电商服务站”——这和爷爷描述的“十年九旱、吃水靠挑”的老家,简直是两个世界。我们的任务是帮村里的孩子开“暑期电脑课,第一次教10岁的阿卜杜热合曼用鼠标时,他怯生生地问:“姐姐,这东西能帮我们卖核桃吗?”后来才知道,他爸妈种了五亩核桃,往年总愁卖不上价。我们灵机一动,带着阿卜杜热合曼和其他孩子,用手机拍了“核桃园vlog”,还教他们在短视频平台发出去。没想到视频火了,有内地商家主动联系收购,阿卜杜热合曼的爸爸特意给我们送了一袋晒干的核桃,说‘娃们用新法子帮了大忙”。那天晚上,村支书给我们讲村里的变化:“以前年轻人都想往外跑,现在电商火了、合作社办起来了,好多大学生都回来创业了。”我突然意识到:新疆的70年,不只是“变好”,更是‘让年轻人有了留下来的底气”。而我们这些大学生,不用等毕业,就能用课堂上学的知识,为家乡做一点实实在在的事——这就是属于我们的“新疆担当”。三、青春里的“新疆未来”:从“期待”到“奔赴”在学校的“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上,我和维吾尔族、汉族、回族的同学一起包粽子、过古尔邦节。记得去年古尔邦节,我去室友热依拉家做客,她妈妈端出亲手做的手抓饭,爸爸给我们讲他年轻时“骑着摩托车跑运输”的经历:“那时候从墨玉到乌鲁木齐要两天,现在高铁四个小时就到了!”热依拉笑着补充:“我爸现在还学着用导航呢,说以后要开着车带我们去内地旅游。”这些细碎的画面,让我对未来有了更清晰的规划。我学的是市场营销专业,之前总纠结毕业后去内地还是留新疆;现在我想通了——内地有更成熟的市场,但新疆有更需要被看见的好产品:爷爷种的红枣、热依拉家的核桃、古丽扎提家乡的奶制品。我想毕业后回老家喀什,开一家“新疆特产直播工作室”,不仅卖产品,更要通过镜头,让更多人看到新疆的蓝天、棉田,看到我们年轻人奋斗的样子。爷爷常说:“我们这代人,把新疆从‘苦地方'变成了'好地方';你们这代人,要把‘好地方'变成'更好的地方'。”作为新疆70年变迁的“同龄人”(我今年20岁,正好是新疆迈向新时代的关键20年),我知道我们的青春,注定要和这片土地的未来绑在一起。课堂上的每一次学习,实践中的每一次尝试,和各族同学的每一次并肩,都是在为“更好的新疆”积蓄力量。天山的风还在吹,就像70年来从未停下的发展脚步;我们的青春也在向前,带着对家乡的热爱,带着所学的本领,要在这片土地上写下属于我们这代人的故事。我相信,等我们再回望70年时,新疆的天会更蓝,棉田会更绿,而我们,会为自己曾是这场“美好变迁”的参与者,而倍感骄傲。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党员干部学习心得体会2025年9月2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率中央代表团抵达乌鲁木齐,出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七十年团结奋斗,七十年春华秋实,特别是在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光辉指引下,新疆大地处处焕发勃勃生机,民族团结之花绽放得更加绚烂,高质量发展的画卷铺展得更加壮阔。广大党员干部当用心感受辽阔疆域上的奋进脉搏,从这片热土上的实践篇章中,汲取奋进新征程的磅礴伟力,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疆新篇章贡献智慧与力量。一、同心同向聚伟力,七十年团结奋进结硕果。新疆地域辽阔,多元文化荟萃,维护团结、促进发展始终是重中之重。回顾过往,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一代代建设者、守护者胸怀“国之大者”,扎根边疆、奉献边疆。科技工作者深耕棉田,以现代农业技术助推乡村振兴;护边员坚守千里边境线,筑牢安全屏障;基层干部穿梭于天山南北、戈壁绿洲,将党的温暖与富民政策送至各族群众心中……七十载栉风沐雨,昔日的边陲之地已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昔日的贫困面貌已被小康社会的壮美图景所取代。广大党员干部当从日益密切的交往交流交融中,从持续改善的基础设施条件中,从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不断提升中,深刻领悟“同心同向跟党走”是创造新疆辉煌成就的根本保证,自觉做民族团结的促进者、边疆稳定的维护者,凝聚起建设美丽新疆的强大合力。二、惠民春风暖万家,七十年民生改善谱新曲。“民之所盼,政之所向。”七十年来,新疆翻天覆地的变化,最生动的体现就在民生福祉的持续改善上。看今日新疆,千万农牧民住上了安居房,教育惠民政策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健康新疆”建设护佑人民安康,交通网络四通八达让昔日的“遥远”不再遥远,产业带动就业成效显著使群众的钱袋子越来越鼓。这背后,是无数党员干部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默默付出,是援疆省市无私支援、倾情相助的深厚情谊,是各族群众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生动实践。从塔里木河畔的棉海碧波,到阿尔泰山下的牧场新歌;从喀什古城的热闹非凡,到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的繁忙景象……一幅幅安居乐业、和谐稳定的幸福画卷正在展开。广大党员干部当永葆“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为民情怀,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各族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用情用力办好民生实事,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族人民,使民族团结的幸福之花常开长盛。三、砥砺奋进新征程,七十年接续奋斗启新章。“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疆的美好明天,需要持续奋斗。当前,新疆正处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机遇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广大党员干部尤需发扬胡杨精神和兵团精神,坚韧不拔、甘于奉献。无论是奋战在改革发展一线,推动“十大产业集群”建设;还是投身于文化润疆工程,促进各民族心灵契合;或是坚守在反恐维稳前沿,捍卫来之不易的稳定局面;抑或是忙碌在乡村振兴现场,带领群众共同富裕……都需要拿出“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广大党员干部当以庆祝自治区成立70周年为新的起点,锚定新疆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的战略定位,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勇于担当、善于作为,不断提升治理能力和水平,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一步一个脚印把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在天山南北共同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疆实践的崭新篇章。庆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心得体会从塔里木河大桥贯通南北的欢呼,到中欧班列满载货物驶向亚欧的轰鸣;从南疆农村“家家有安居房”的笑颜,到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买卖全球”的繁忙一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年来,这片占中国六分之一国土的土地,实现了从“闭塞边疆”到“开放前沿”、从“温饱不足”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站在这一节点回望,梳理其伟大成就、提炼其历史经验,不仅是对过往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赋能。一、70年伟大成就:在攻坚克难中书写边疆振兴答卷新疆的70年,是一部“硬件”“软件”同步升级、“颜值”“内涵”共同提升的奋斗史,每一项成就都镌刻着各族群众的汗水。基础建设实现“从无到优”的跨越式突破,彻底改写了“出行难、联通难”的历史。70年前,新疆公路总里程不足3000公里,如今已建成“五横七纵”高速公路网,总里程突破2.2万公里;和若铁路的通车,结束了南疆且末、民丰等5县不通火车的历史,让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群众实现“朝发夕至”;乌鲁木齐地窝堡国际机场成为中国西部地区四大门户枢纽机场之一,2024年旅客吞吐量突破2000万人次,航线联通国内外190多个城市。更值得瞩目的是“民生基建”的覆盖: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让99%的农牧民喝上放心水,电网延伸到所有偏远村落,4G网络覆盖全部乡镇,曾经“风吹石头跑”的戈壁,如今也能便捷接入数字世界。产业结构完成“从弱到强”的质效双升,构建起多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过去,新疆产业长期依赖“一黑一白”(石油、棉花),如今已形成“能源+特色+新兴”的产业矩阵;准东煤电煤化工基地成为国家重要的能源战略储备基地,2024年清洁能源发电量占比达35%;特色农业从“种得好”向“卖得好”转型,葡萄、枸杞、香梨等农产品通过精深加工实现价值倍增,新疆果业集团的产品远销30多个国家;新兴产业加速崛起,乌鲁木齐人工智能产业园集聚企业50余家,喀什经济开发区的跨境电商年交易额突破百亿元,曾经的“资源输出地”正变身“产业创新地”。民生福祉达成“从有到全”的全面覆盖,让各族群众共享发展红利。70年前,新疆人均预期寿命不足30岁,如今已提高到74.7岁;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学生动态清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8.7%,比1955年增长近50倍;全民医保覆盖率稳定在95%以上,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标准化率均达100%,曾经“看病远、看病难”的农牧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更暖心的是“精准民生”:安居富民工程让150多万户家庭告别土坯房,农村安居房覆盖率达98%;“煤改电”工程让北疆冬季取暖更清洁,2024年惠及200多万群众;养老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覆盖所有街道,各族老人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二、70年历史经验:在实践探索中凝聚发展智慧新疆70年的巨变,不是偶然的幸运,而是在党的领导下,遵循客观规律、结合本地实际的必然结果,沉淀出五条宝贵的历史经验。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新疆发展的根本保证。从和平解放初期的“屯垦戍边”,到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全面落实,党的领导始终是新疆稳定发展的“定盘星”。无论是推动基础设施建设,还是打赢脱贫攻坚战(新疆273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无论是维护社会稳定,还是促进民族团结,正是因为有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有各级党组织的坚强战斗堡垒作用,新疆才能在复杂环境中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实践证明,只有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凝聚起推动新疆发展的磅礴力量。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疆团结的制度基石。70年来,新疆始终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既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又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从制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条例》,到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民族团结联谊”活动;从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占干部总数的51.3%),到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和传统文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让“五个认同”深深植根于各族群众心中。如今,新疆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这正是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生动体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新疆进步的价值取向。新疆的发展,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无论是解决“住房、教育、医疗”等民生难题,还是推动“就业、增收、社会保障”等惠民工程,每一项政策的出台、每一个项目的落地,都围绕“让群众过上好日子”展开。比如,为解决南疆农村妇女就业问题,新疆扶持发展手工刺绣、服装加工等产业,带动10多万妇女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