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见证了地区繁荣发展、民族团结进步和社会和谐稳定。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6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心得体会范文范例,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心得体会近日,习近平总书记率中央代表团出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并听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工作汇报,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新疆工作的高度重视、对新疆各族干部群众的亲切关怀。广大党员干部当循迹“新疆之行”,读懂总书记的“情”深几许和此“念”不变,在民族团结、生态建设、民生保障等方面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亮眼新答卷。一、情寄天山儿女,“像石榴籽一样抱在一起”的团结期许念念不忘。在率中央代表团乘专机抵达乌鲁木齐时,习近平总书记收到的花束里装点了火红的石榴。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各族人民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在听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工作汇报后,他再次强调,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如今,“石榴籽”妙喻已经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成为民族团结的重要象征。“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广大党员干部要大力弘扬“籽籽相拥,瓣瓣同心”的石榴籽精神,做民族团结的践行者、推动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积极宣传党的民族政策,让“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理念深入人心,让“手足相亲、守望相助”融入日常。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让民族团结的“石榴籽”在中华大地处处生根、遍地开花。二、情牵生态建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嘱托挂念于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从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防沙治沙工程,到天山南北的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从塔里木河流域的生态输水,到伊犁河谷的湿地保护;从帕米尔高原的冰川监测,到罗布泊的生态治理……近年来,新疆以“推进水土流失、荒漠化综合治理,加强流域生态保护修复”为引领,走出了一条“荒山披锦绣,沙漠变绿洲”的绿色之路。如今,“高山擎天、湖水如镜,光沙共生、林海复现”的生态美景照进现实,让“新疆是个好地方”有了最生动的体现。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党员干部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平衡好发展与保护、眼前与长远的关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在“点绿成金”中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三、情系人民幸福,“让生活像花儿一样美”的深切盼望念兹在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优先位置,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大力发展社会事业,让各族群众广泛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悠悠万事,民生为大。”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城市到乡村,从大漠戈壁到江南水乡,无论走到哪里,人民是总书记始终不变的牵挂。从“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更上一层楼”的殷殷期许,到“祝你们的生活像花儿一样美”深切祝福,让人民生活幸福始终是总书记念兹在兹的“头等大事”。“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党员干部要站稳人民立场,厚植为民情怀,始终牢记“我是谁、依靠谁、为了谁”。要以“实干肩”深耕责任田,以“奉献心”温暖百姓心,从群众最关心的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急难愁盼问题入手,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确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以实绩实效托起群众“稳稳的幸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心得体会作为土生土长的兵团人,总觉得新疆的风里都飘着美食的香气。在外求学的7年,我总在异乡的烟火气里寻找家乡的影子,毕业后回到新疆,在库尔勒普惠乡工作的三年,更让我在一口口带着乡土气息的美食中,重新读懂了兵团岁月的坚守,读懂了这片土地藏在滋味里的炽热与深情。小时候,家里的厨房总被兵团生活特有的烟火气填满。清晨天还没亮,母亲就会揉起面团,准备做“揪片子”。面团被揪成大小均匀的面片,“扑通”一声丢进沸腾的汤里。自家菜园种的胡萝卜、土豆在锅里咕嘟咕嘟煮着,香气能飘满整个院子。那时候,邻居阿姨们常互相串门,张阿姨到家里来教母亲做抓饭,王奶奶到家里来教母亲腌咸菜,孩子们在一起玩,到了谁家就在谁家吃饭,食物成了兵团邻里间最温暖的纽带。母亲总说:“咱们兵团人来自五湖四海,是美食把大家的心连在了一起。”那时候的我似懂非懂,只知道这口热乎饭,比任何零食都香甜。18岁那年,我背着行囊去湖南求学,第一次离开新疆,也第一次尝到了“想家”的滋味。大学食堂里的饭菜五花八门,可我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冬天的夜晚,宿舍楼下的小吃摊飘着馄饨、炒饭的香气,我却会突然想起家里的“椒麻鸡”。母亲寄来的真空包装椒麻鸡,拆开时依旧带着藤椒的麻、辣椒的香,鸡肉紧实有嚼劲,拌上黄瓜条和千页豆腐,一口下去,眼泪差点掉下来——那是家乡的味道,是兵团大院里热闹的烟火气,是父母在厨房忙碌的身影。7年求学时光匆匆而过,毕业后我毫不犹豫地选择回到新疆巴州,并顺利考上选调生,来到库尔勒工作。初到这里,就被路边的香梨园吸引,金秋时节,沉甸甸的香梨挂满枝头,空气中都弥漫着清甜。工作时,常跟着同事们走村入户,几乎家家户户院子里都有香梨树、葡萄树、桃树、核桃树和枣树,有些农户家里还有牛和羊。春天,跟着老乡们去果园授粉,中午就在地头吃自带的“馕包肉”,馕的麦香混合着羊肉的油脂香,简单却无比满足;夏天,地里的西瓜熟了,村干部们会把刚摘的西瓜搬到村委会,和村民们一起分享,红瓤黑籽的西瓜咬一口冰凉解渴,大家围着西瓜聊家常,说说笑笑;秋天是最忙碌也最甜蜜的季节,香梨丰收了,家家户户都在忙着采摘、装箱,乡里也会组织干部帮着老乡们采摘香梨,分享丰收的喜悦。我真切地感受到,美食不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民族团结的纽带。前几天,我跟着雅其克村的韦书记一起去看同沙汗大妈家的情况。同沙汗大妈是村里的脱贫户,女儿是一级残疾,享受低保,家里有26亩地,前几年通过村集体土地流转的方式,已经全部流转出去,家里目前还养了30几只羊,这是由2016年最初的8只扶贫羊繁育到现在的。同沙汗大妈拿着院子里刚摘的无花果,笑着说:“来尝尝,这是我们家的无花果,甜得很。以前条件差,现在有了党和政府的政策帮扶,家里日子也越过越好了。”我忽然明白,甜甜的无花果里,不仅藏着老乡们对生活的热爱,更藏着这片土地的发展与变迁。在普惠乡工作的第三年,我早已把这里当成了第二个家。每周五,我会去乡上的巴扎逛逛,买一个刚出炉的“烤包子”,或是一碗热腾腾的“羊杂碎”,和摊主们聊上几句家常。看着街上来来往往的各族群众,看着满乡的胡杨林郁郁葱葱,闻着空气中熟悉的美食香气,我心里满是踏实与温暖。观看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70周年庆祝大会后,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在党中央亲切关怀和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新疆各项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同全国一道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疆各民族大团结不断巩固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昂首阔步走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如今,我以一名基层工作者的身份,扎根在这片土地上,读懂了父辈的坚守,读懂了老乡们的热情,也读懂了这片土地藏在烟火气里的炽热与深情。往后的日子,我会继续守着这份美味,守着这份热爱,把普惠乡的故事、新疆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庆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心得体会202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迎来成立70周年的历史性时刻。从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到基层群众的热烈欢腾,从城市街头的“中国红”到各族儿女的同心筑梦,七十载春华秋实,新疆大地书写了团结和谐、繁荣发展的壮丽篇章。作为新时代的见证者,我深刻感受到这片土地上涌动的生机与活力,更对“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有了真切的体悟。一、高层引领:党中央的深情关怀与历史意义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率中央代表团亲临新疆出席庆祝活动,这在党和国家历史上是第一次,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新疆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对各族干部群众的亲切关怀。9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抵达乌鲁木齐时,各族群众身着民族服饰载歌载舞,少先队员献花致意,机场内外洋溢着节日的喜庆与对总书记的衷心爱戴。这一时刻不仅是对新疆70年成就的肯定,更彰显了党中央带领新疆各族人民迈向新征程的坚定决心。二、基层欢腾:各族群众共绘团结画卷在自治区成立70周年之际,全疆各地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共庆盛事,展现了“民族团结如石榴籽般紧紧相拥”的生动图景。文化活动凝聚人心:巴音郭楞州通过主题演讲、博物馆观展、书法创作等活动,让各族群众在共赏历史韵、共叙团结情中深化共识。老党员章恒祥创作《七律·天山颂》,用诗句道出“一心跟党走”的共同心声;楼兰社区居民在文物展前感慨“新疆的繁荣是各族群众同心拼出来的”。城市街巷洋溢喜庆:昌吉市以“满城中国红”表达祝福,家家户户挂国旗、商户门店飘红旗,市民马金梅说:“看着国旗挂起来,心里特别敞亮,日子越过越红火”。这种最质朴的方式,将爱国情与团结心融入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凡人善举传递温情:昌吉市老党员阿布都热西提·木斯热洪从1975年起帮扶7名汉族困难家庭孩子,数十年如一日践行“民族团结一家亲”,成为基层党员的典范。这些身边故事,正是新疆各族群众互帮互助、共赴美好生活的缩影。三、时代启示:七十载成就与未来展望新疆70年的发展历程,是一部民族团结、艰苦奋斗的创业史。从土坯房到新楼房,从步行出行到交通四通八达,从封闭落后到开放繁荣,新疆的巨变离不开党的领导,更离不开各族群众的同心同德。正如梨香街道党工委副书记陈培培所言,“让故事传递力量,让党群同心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新疆各族儿女正以团结奋进的姿态,将个人梦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应从新疆70年成就中汲取力量,始终牢记“民族团结是生命线”,以实际行动维护统一、促进和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结语:七十载风雨兼程,七十载同心筑梦。新疆的今天,是各族群众手拉手、心连心奋斗出来的;新疆的明天,更需要我们以团结为笔、以奋斗为墨,共同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让我们始终坚信,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新疆必将迎来更加繁荣稳定、幸福美好的未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心得体会9月25日上午十点半,我早早攥着手机坐在桌前,准时等候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庆祝大会直播开启。当镜头转向基层代表的分享环节,当艾米拉古丽·阿不都园长讲述幼儿园从土坯房变身漂亮小楼,孩子们用上多媒体教具的喜人变迁;当公交车司机动情细数城市交通从步履维艰到四通八达、日新月异的发展轨迹时,作为两年前从山东到新疆工作的青年人,我内心早已被强烈的共鸣与暖流填满。尤其是当艾米拉古丽·阿不都大姐说出“感恩源于亲眼所见的实实在在变化”这句话时,我的眼眶瞬间发热——这句朴实却有力的话,恰恰精准戳中了我扎根基层这两年,最真切、最深刻的体悟。犹记去年毕业季,实验室的灯光下,同学们围着就业意向表各抒己见,有人向往一线城市的机遇,有人倾向家乡的安稳。而我手持研究生毕业证书,目光始终停留在“西部计划”“新疆引进人才”的申报栏上——三年求学时光里,论文中那些关于新疆基层发展的数据、导师口中关于援疆工作者的故事,早已在我心里埋下了扎根西部的种子。没有太多犹豫,我在志愿栏郑重填上“新疆”二字,毅然告别熟悉的校园,踏上前往这片辽阔土地的旅程。可当火车一路向西疾驰,窗外的景致渐渐褪去熟悉的模样,窗外的景色从原本连绵的葱郁农田变成戈壁荒原,初时的坚定渐渐被忐忑悄悄取代。我开始忍不住胡思乱想:听说新疆昼夜温差极大,担心气候不适应、害怕饮食差异大,更忧虑工作难以开展。还没等我理清头绪,火车便缓缓驶入了车站,我深吸一口气,拖着沉甸甸的行李箱往外走。刚走出出站口,看到热情的同事帮我搬行李、熟悉环境,当地居民热情地给我推荐特色美食……·这份忐忑渐渐消散。投身新疆工作的这些日子里,我最切实的感受,便是这片土地对引进人才的满满诚意与重视。单位不仅为我们配备了设施齐全的人才公寓,还制定了完善的培养计划。刚开始接触业务时,我缺乏当地实际工作经验,屡屡碰壁。领导主动找我谈心,帮我分析问题;同事们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的工作心得,带着我深入基层调研。记得去年冬天,寒风裹着雪粒子刮得人脸颊生疼,为了准确收集设备安装情况,我们科室的同事们裹紧棉衣、备好设备,一起驱车赶往离县城九十多公里的偏远乡村。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