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将实施全员育人导师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提升教育质量!以下由网友整理分享的XXX学校2025年全员育人导师制实施方案相关文档,供您学习参考,喜欢就分享吧!
XXX学校2025年全员育人导师制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进一步加强师生联系,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机制,充分发挥广大教职员工在学生思想引导、行为规范、学业辅导、心理疏导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根据市、县教育主管部门关于加强中小学育人制度建设的相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当前学生成长特点与教师队伍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本方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核心目标,以构建“全员皆导师、处处皆育人”的校园育人文化为落脚点,探索形成可持续、可评价、可复制的导师制度运行机制,使育人工作更加细化、更具温度、更有实效。二、工作目标(一)构建人人参与、全程育人、因人施策的导师制工作机制,实现学生成长全覆盖、育人服务全过程、个性指导有差异。(二)促进师生关系更加紧密,通过导师的精准指导和深度陪伴,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安全感、价值感,提升育人温度。(三)推动教师由“传授者”向“引导者”转型,促进教师角色从单一教学向全面育人延伸,在服务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四)提升学校整体育人功能,打破“教育是某一部分人的责任”的惯性思维,实现学校管理由“行政主导”向“文化驱动”转变,营造温暖、协同、有效的教育生态。三、基本原则(一)全员覆盖,职责明晰。学校所有教职员工均应承担育人职责,不设例外,不留空档,全面建立“教职员工全员参与、师生一对一结对”的导师体系。明确导师岗位职责与工作内容,确保责任到人、对象明晰、过程可查。(二)分类指导,因材施策。导师工作应立足学生实际,依据其性格、兴趣、学习状况、成长阶段等方面的差异,开展个别化、针对性的指导,真正做到“一生一策”、“一人一案”,切忌“一刀切”、“一把尺子量到底”。(三)协同推进,资源共享。重视班主任、任课教师、心理教师、德育人员、家长等多方力量的联动整合,打造“育人共同体”。通过数据共建、案例共研、资源共享,实现横向协作、纵向联动。(四)持续优化,注重实效。导师工作应有阶段性目标、动态性调整和可操作性措施,既注重结果,又注重过程,建立评价反馈机制,推动育人工作逐步由“形式”向“质量”转变。四、组织机构与职责分工为了把“全员育人导师制”这项工作真正做实做细、落地见效,学校决定设立工作专班,明确责任分工,压实推进责任,做到层层有抓手,事事有人管,确保不空转、不落空。(一)领导架构由校长牵头成立导师制工作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分管德育的副校长任常务副组长,德育处、教务处、年级组长、心理老师等相关人员为成员。工作小组设在德育处,日常管理工作由德育主任具体负责。(二)职责划分校长牵头抓总,全面把关政策设计与工作方向;分管副校长主抓统筹调度,重点盯住难点和落实节点;德育处负责日常协调、人员安排、过程管理与资料归档;教务处配合提供导师资源、教学数据和学业分析;年级组主要落实本年级的导师安排和工作检查,发现问题及时上报;班主任起桥梁作用,协助导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保持信息畅通;心理辅导室负责问题学生的个案介入和导师指导建议;其他行政和后勤人员根据分工承担相应育人任务。(三)工作机制每月组织一次导师例会,由德育处牵头;每学期开展一次导师工作展示或阶段成果总结交流;实行导师台账制、记录制和问题跟踪机制,便于后续评价与改进。简单来说,就是“谁分管、谁负责;谁接触学生多、谁先动手;谁出现问题、谁先处理”。该抓的要抓起来,该督的要督到位,不能出现“挂名导师”“表面结对”这种走过场的事。五、导师选配与结对方式(一)导师来源导师不是只靠“挑出来”,而是“用起来”。我们明确一个原则:只要是学校在岗教职员工,只要愿意参与、能承担起责任,就都可以成为导师。这里面不仅包括语数英等主科教师,也包括音体美、综合实践、图书室管理人员,甚至行政干部和宿管、保安,只要愿意为学生服务、能够影响学生,就应该纳入育人体系。(二)选配流程导师怎么选、选谁带谁,不搞一刀切,也不放任自流,我们坚持“统一安排、尊重意愿、适度调剂”几个原则,主要流程如下:1.导师填报意向:每学期初由德育处发放导师工作登记表,教师根据自身时间安排和精力情况填写“可接受指导学生数量”“倾向指导学生类型”等内容;2.学生申报意向:由班主任组织学生填写“希望导师意向表”,学生可自愿表达倾向(最多填3个名字),无特别倾向者由学校统配;3.年级组统筹匹配:德育处联合年级组汇总信息,根据教师学科背景、沟通风格、性格特点、学生情况等因素进行搭配,尽量做到人岗相适;4.名单公示与确认:匹配结果经初步拟定后在班内公示,由班主任协调、学生确认,确保师生双方互相认可后确定关系。(三)结对数量与结构1.每位导师结对学生3—5人为宜。个别精力充沛、经验丰富的教师,经本人同意、组织批准,可适当增加;2.特殊群体学生(如家庭困难、学习掉队、情绪不稳定等)优先匹配到经验强、有责任心的老师;3.对于重点关注对象,允许采用“1+1”机制,即1名导师+1名心理教师联合跟进,提升针对性;4.班主任作为班级第一责任人,也参与导师工作,但为防止角色冲突,每班由班主任直接结对学生一般不超过全班总数的1/3;5.行政人员和非教学岗位人员,可与相关年级统筹结对学生,主要从生活关怀、情绪疏导等方面介入,发挥辅助作用。(四)特殊情况处理导师安排不是“一配了之”,要允许动态调整:1.因导师调动、请假、生病等情况确实无法持续跟进的,可由年级组提出申请,经德育处审批后重新安排;2.如遇师生之间出现交流障碍,需进行个别谈话沟通,必要时可调换导师,须由双方签署书面说明;3.所有调整信息须填写《导师结对调整登记表》,统一交德育处备案,杜绝随意换人、私下操作。六、导师工作职责与内容安排1.工作基本要求(1)导师既然是结对学生的联系人、指导人、提醒人,就不能“挂名走过场”,更不能“冷处理、慢作为”,必须真正把人认清楚,把事放在心上;(2)工作不能仅靠形式支撑,要真正下得去、做得实,每学期初有计划,中间有过程,学期末有反馈,确保每名学生都能有所收获;(3)该提醒的要提醒到,该干预的不能回避,该请人配合的要主动对接,不能一个人硬扛也不能指望别人“兜底”。2.思想引领方面(1)导师不是政工干部,但该说的话、该提的醒不能躲,特别是在学生思想松懈、情绪低落、迷茫叛逆的时候,要敢于说出来;(2)对于成绩不错但价值观模糊的学生,导师要主动引导其设立人生目标、分清是非善恶;(3)对于沉默寡言或自暴自弃的学生,要多花点时间,先建立3.学业指导方面(1)导师不是任课老师,但要知道学生的基本学业情况,起码清楚成绩走势、存在短板,心里要有数;(2)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要主动联系班主任或学科教师,帮助他们理清复习思路,甚至可以安排结对学习小组;(3)对于成绩优秀但焦虑过重的学生,要帮他们学会“放得下、扛得住”,避免陷入过度自我加压;(4)实在帮不上忙的,也可以做个“转介人”,帮学生找方法、找人、找方向,这本身也是一种负责。4.心理情绪方面(1)导师不是心理老师,但日常接触中要有“眼力劲儿”,谁最近情绪不稳定、状态不对劲,心里要敲个警钟;(2)发现学生情绪低落、逃避交流、不愿上学、话里话外有负面暗示时,不能装没听见,要第一时间向年级组和心理老师报告;(3)轻微情绪波动的,导师可安排简短谈话或转移注意力活动,比如陪他去图书馆坐一坐、操场散散步、找两三个同学一起吃饭等,别小看这些细节,有时就是一根救命稻草。5.生活行为方面(1)导师要关心学生的日常表现,比如迟到、打饭狼吞虎咽、宿舍矛盾频发、仪表不整洁等等,这些都是育人“雷达”的信号灯;(2)对于家庭变故、留守儿童、单亲学生、孤僻敏感型学生,要建账跟踪,不做一次性慰问;(3)能亲自出面沟通的,导师出面;需要家长配合的,先打个招呼再约见;需要班主任联动的,别客气,抓紧配合。6.家校沟通方面(1)导师不能完全指望家访或电话联系来解决问题,但至少要做到该打的电话打了、该提醒的提醒了,尤其是出现苗头问题时;(2)建议每学期至少与家长联系2次,方式不限,哪怕是发微信语音、留言都可以,但内容要实在,不能光报喜不报忧;(3)家长如果配合度差或观念落后,也别直接翻脸,可以先从共情出发,再一点点引导,必要时请班主任或年级组介入。7.日常记录方面(1)导师不是“写材料的”,但基本的沟通记录、成长轨迹必须做;可简可繁,但不能全靠记忆,关键节点要有文字;(2)每月简要登记一次学生状态和指导情况,每学期形成个人小结和下一步建议,写给自己看也写给年级组看;(3)遇到典型个案可单独建档,后续如需调整导师或介入心理辅导,有材料支撑更有说服力。8.日常活动方面(1)导师活动不在多而在精。学校不搞“堆活动”,导师可根据自己时间和学生特点,自主组织一些小型成长类活动,如一起看电影、讲学习方法、参观校园设施等;(2)学校每学期可安排一次统一性的导师主题活动,如“导师带我看世界”主题研学、“我与导师共成长”故事征文等;(3)对重点学生,可以在周末、节假日前后安排适当个别化接触,比如简单吃个饭、校园走一圈,有时候比长篇大论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