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全市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会议强调,需持续深化整治工作,切实减轻基层负担,提高工作效率与质量,激发基层活力!下面是网友整理分享的在2025年全市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相关资料,供大家学习参考,喜欢就分享吧!

1/12在2025年全市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在2025年全市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同志们:基层是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是服务群众的前沿阵地。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关于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的决策部署,持续发力破解基层文山会海过度留痕等突出问题,取得阶段性成效。但从调研情况来看,形式主义新老问题交织、隐形变异现象仍客观存在,基层干部负重前行的困境尚未完全破除。今天召开推进会,就是要全面复盘工作、找准问题症结、细化攻坚举措,以钉钉子精神把减负工作推向深入,让基层干部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抓落实、办实事。下面,我讲三个方面意见。一、肯定阶段成效,把握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工作基础2025年以来,全市各级各部门以基层有感为导向,在精简文件会议、规范督查考核、优化工作机制等方面精准发力,减负工作呈现措施实、成效显、基层赞的良好态势,为基层治理效能提升注入了新动能。(一)文山会海整治见行见效,基层负担持续减轻一是文件数量大幅压减。严格执行发文限额管理制度,明确市直部门每月发文量较2024年再降15%,杜绝白头文件重复发文无效发文;推行文件合并制发套红头简化流程,对内容相近、受众重叠的文件整合下发,如将安全生产月防汛抗旱相关通知合并为1份文件,避免基层重复学习、重复报送。截至目前,全市累计精简各类文件3200余份,降幅达22%,基层干部伏案看文时间平均减少3小时/天。二是会议质量显著提升。严格落实无会周无会日制度,每月第一周定为全市无会周,每周三定为市直部门无会日;推行视频会议优先开合并会议集中开,对参会范围相近、议题关联的会议合并召开,如将民政、人社、医保部门的基层工作部署会整合为民生领域政策落实推进会,减少基层干部多头参会。今年以来,全市召开基层参会的会议较去年同期减少28%,会议时长平均缩短40分钟,基层干部奔波参会现象明显减少。三是指尖负担有效缓解。开展政务APP、工作群清退整治行动,清理僵尸APP18个、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工作群230余个;建立APP准入备案制度,新增政务应用需经市减负办审核,杜绝一部门一APP一事一群;规范线上报送要求,明确非紧急事项不得要求即时回复24小时在线,切实为基层干部松绑指尖。目前,基层干部日均处理线上工作信息时间减少小时,手机依赖症群消息焦虑明显缓解。(二)督查考核优化精准发力,基层精力更加集中一是考核体系更精。出台《全市基层考核事项负面清单》,3/12取消微信群活跃度宣传稿数量等12项与实际工作无关的考核指标;推行差异化考核,根据乡镇(街道)产业特点、人口规模、职能定位设置不同考核权重,如对农业乡镇侧重乡村振兴考核,对城区街道侧重基层治理考核,避免一刀切同质化。今年以来,基层考核指标总数减少35%,考核针对性、科学性显著提升。二是督查方式更实。建立督查计划报备制度,市直部门年度督查计划需报市减负办备案,杜绝临时督查重复督查;推行四不两直督查法,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聚焦问题解决而非材料完善;明确督查不扰基层要求,不得要求基层提前准备汇报材料、制作展板台账,不得让基层干部全员迎检。今年已开展基层督查68次,较去年同期减少40%,基层迎检压力大幅减轻。三是结果运用更准。建立督查考核结果共享机制,避免同一事项多部门重复考核、重复问责;推行容错纠错机制,对基层因探索创新、客观条件限制导致的轻微失误,不予追责问责,鼓励基层干部放手干;将考核结果与干部评优、资金分配挂钩,杜绝唯材料论唯数据论,让干得好的基层单位和干部真正受益。(三)赋能基层机制不断完善,治理效能持续提升一是权责划分更清。出台《市、县、乡三级权责清单》,明确乡镇(街道)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将15项县级部门权责事项依法下放至乡镇(街道),同时配套下放人员、资金、技术等保障资源,避免责任下压、权力上收;建立权责争议协调机制,对基层反映的权责不清问题,由市编办牵头3个工作日内协调解决,今年已化解基层权责争议27起。二是资源保障更足。加大基层人员编制倾斜,为乡镇(街道)补充行政、事业编制人员320名,重点充实民生服务、应急管理等一线岗位;提高基层干部待遇,落实乡镇工作补贴、驻村补贴等政策,建立基层干部职级并行绿色通道,今年已有180余名基层干部晋升职级;完善基层办公保障,为23个偏远乡镇配齐政务服务终端设备,改善村级党群服务中心办公条件,让基层有钱办事、有人干事。三是群众服务更优。推行基层事务'一网通办',将社保、医保、民政等218项高频事项纳入政务服务平台,实现群众不出村、事项网上办;建立基层吹哨、部门报到机制,基层遇到跨部门难题可吹哨,相关部门需在24小时内报到协同解决,今年已响应基层哨声156次,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280余个;开展干部下沉办实事活动,组织市直部门1200余名干部下沉社区(村),协助基层开展政策宣传、矛盾调解、民生服务,切实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二、正视问题短板,剖析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现存矛盾对照中央持续为基层松绑减负的要求和基层干部的期盼,当前我市减负工作仍存在旧问题未根治、新问题又显现的情况,部分矛盾制约着减负成效的巩固和提升,必须深刻剖析、靶向破解。5/12(一)形式主义隐形变异,基层负担换汤不换药一是文山会海出现新变种。部分部门以白头文件工作提示便函等名义规避发文限额,今年以来基层收到此类非红头文件较去年同期增加18%;有的会议线下转线上后变本加厉,要求基层全员上线实时打卡,甚至在夜间、周末召开视频会议,基层干部线上参会负担加重;还有的文件照搬照抄上级内容,缺乏针对性落实措施,基层只能层层转发、无人落实,形成空转文件。二是过度留痕问题仍突出。部分部门仍存在重痕迹、轻实效倾向,要求基层对每项工作都拍照留证、建档成册,如开展一次政策宣传,需提交通知、照片、签到表、总结4类材料;有的APP、工作群变相留痕,要求基层干部每日上传工作台账、定位截图,甚至对群消息已读率进行考核,基层干部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做台账、晒痕迹;还有的督查检查明查转暗访后,仍要求基层补充完善台账资料,导致暗访变明查,基层负担未减反增。三是责任甩锅现象未杜绝。部分县级部门将本应自己承担的工作任务,以属地管理名义下派给乡镇(街道),如将部门的行业数据统计、政策宣传等工作,全部交由基层完成,却不提供人员、资金支持;有的部门对基层反映的超出能力范围的任务,以考核问责施压,迫使基层硬着头皮干;还有的部门在出现问题后,第一时间追责基层,忽视自身指导、监管不到位的责任,让基层干部背锅。(二)减负措施落地不力,政策执行中梗阻一是上下联动机制不健全。部分市直部门在制定减负措施时,未充分征求基层意见,导致措施不接地气,如规定基层报表统一由县级部门汇总,但未明确县级部门与基层的衔接流程,基层仍需重复报送;有的县(区)对市直部门的减负要求选择性执行,对自己有利的就落实,对自己不利的就拖延,如在精简会议时,只减少县级召开的会议,对市直部门要求基层参会的会议不拦截、不协调;还有的乡镇(街道)缺乏向上反映的渠道,遇到减负政策执行不到位的问题,只能默默承受,难以有效反馈。二是分类施策精准度不足。部分减负措施一刀切,未考虑不同类型基层单位的差异,如对农业乡镇和城区街道采用相同的文件会议精简标准,农业乡镇因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对文件会议的精简需求更迫切,却未得到特殊保障;有的部门对新官不理旧账,前任领导制定的减负措施,后任领导不继续推进,导致减负工作半途而废;还有的减负措施只关注数量减少,忽视质量提升,如精简文件时只看数量,不看文件内容是否实用,导致基层该要的文件没有,没用的文件一堆。三是长效监管机制缺失。市减负办对减负工作的日常监管缺乏有效手段,主要依赖季度报表、年度检查,难以实时掌握基层负担变化情况;对基层反映的形式主义问题,核查处理周期较长,平均需要10个工作日,导致问题久拖不决;对减负工作成效的评估,主要依赖部门自查和干部座谈,缺乏群众评价、第三方评估等客观渠道,难以全面、真实反映减负成效。7/12(三)基层赋能存在短板,减负与增效不同步一是权责下放不配套。部分县级部门将权责事项下放给乡镇(街道)后,未同步下放技术、资金、人员等保障,如将农村宅基地审批权下放后,未对乡镇(街道)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也未配备测绘设备,导致基层接不住、办不好;有的部门下放的权责事项含金量低,都是费力不讨好的事务性工作,而真正需要的审批、执法等权力仍紧握不放,基层有责无权的困境未根本改变。二是数字赋能不充分。虽然推行了政务APP整合,但部分APP功能不完善、数据不互通,如社保APP和医保APP的数据无法共享,基层干部需要在两个APP之间反复切换,增加工作负担;有的部门仍存在数据壁垒,不愿意将自己掌握的数据共享给基层,导致基层重复采集、多头录入,如民政部门的低保数据不与乡镇(街道)共享,乡镇(街道)只能重新调查核实;还有的基层干部数字素养不足,对新的政务系统操作不熟练,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学习,反而增加了工作负担。三是干部能力不匹配。部分基层干部因长期陷入文山会海留痕报表,缺乏抓落实、解难题的能力,如在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中,不知道如何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方案,只能照搬上级文件;有的基层干部担当精神不足,因担心问责,对需要创新探索的工作不敢干、不愿干,导致减负后有时间却不会干事;还有的基层干部服务意识不强,减负后虽然有了更多时间,但仍不愿意深入群众,对群众诉求敷衍了事,减负成效未转化为群众获得感。三、聚焦攻坚突破,部署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下一任务当前,全市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工作已进入深水区,面临的矛盾更复杂、任务更艰巨。各级各部门要以靶向治疗的精准、一抓到底的韧劲,从破变异、强执行、促赋能三个方面发力,推动减负工作取得新突破,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担当作为。(一)靶向破解隐形变异,坚决防止负担反弹回潮一是严治文山会海新变种。出台《非红头文件管理办法》,将工作提示便函等纳入发文限额管理,严禁以非红头文件名义规避限额;规范线上会议管理,明确非紧急事项不得在夜间、周末召开线上会议,线上会议参会人员不得超过100人,避免全员上线;建立文件质量审核机制,由市减负办对市直部门拟发文件进行抽查,对照搬照抄、无实质内容的文件坚决退回,今年计划抽查文件500份以上,确保文件务实管用。二是根治过度留痕老问题。制定《基层工作留痕负面清单》,明确不得要求基层对常规工作拍照留证不得要求基层建立纸质台账超过3类等10项禁止性规定;开展APP、工作群专项整治回头看,对仍要求每日打卡、实时定位的APP、工作群坚决清理,今年计划再清理100余个;规范督查检查留痕要求,明确督查检查不得要求基层补充台账资料,确需查看资料的,通过政务平台在线调取,不要求基层现场提供。三是杜绝责任甩锅坏现象。修订《市、县、乡9/12三级权责清单》,明确属地管理的具体范围和责任边界,严禁部门将自身权责范围内的工作下派给基层;建立责任下派审核机制,部门拟下派给基层的工作任务,需报同级减负办审核,审核通过后方可下派,重点审核是否配套保障资源是否超出基层能力;完善责任追究倒查机制,对因部门指导不到位、保障不充分导致基层工作失误的,严肃追究部门责任,不让基层背锅。(二)强化政策落地执行,打通减负中梗阻一是健全上下联动机制。建立基层意见直通车制度,在市政务服务平台开设减负意见反馈专栏,基层可随时反映减负政策执行中的问题,市减负办在3个工作日内回应、7个工作日内解决;推行减负措施基层听证制度,市直部门制定减负措施前,需邀请20名以上基层干部代表参加听证会,听取意见建议;建立县(区)减负工作考核制度,将减负政策执行情况纳入县(区)年度绩效考核,对执行不力的县(区)进行约谈问责,今年计划约谈2-3个县(区)。二是提升分类施策精准度。制定《差异化减负实施方案》,针对农业乡镇、城区街道、工业园区等不同类型基层单位,制定不同的文件会议精简标准、考核指标体系,如农业乡镇文件会议再精简10%,工业园区侧重企业服务考核;建立减负措施动态调整机制,每季度根据基层反馈和实际情况,调整减负措施,如在农忙季节,

1 / 1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gongwenbao.net 公文包.

备案号:赣ICP备18015867号-9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