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共创和谐美好新风尚!以下由公文包网友为您分享的范文资料,供您参考学习之用。
在2025年全镇移风易俗培树文明乡风推动会议上的讲话同志们: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镇移风易俗、培树文明乡风的再动员、再部署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上级精神,总结前期工作,分析当前形势,对下一阶段的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动员全镇上下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强化举措,坚决打赢这场革除陈规陋习、弘扬时代新风的攻坚战。刚才,*传达了区里的会议精神,并对我镇的工作作了具体安排,我都同意。*村和*村的书记也作了很好的表态发言,听了以后很受鼓舞,也看到了大家推进这项工作的决心和信心。下面,我再讲三点意见。一、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移风易俗工作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移风易俗,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题中之义。我们必须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这项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一)推进移风易俗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乡风文明的必然要求。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有力保障。一个地方的乡风好不好,直接关系到群众的精神面貌,关系到乡村的社会风气,关系到基层社会治理的成效。当前,我镇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在精神文明领域,特别是婚丧嫁娶活动中,一些陈规陋习依然根深蒂固,成为群众的沉重负担,也侵蚀着来之不易的发展成果。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大操大办、薄养厚葬等现象,不仅加重了群众的经济负担,更败坏了社会风气,甚至成为部分家庭返贫致贫的诱因。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遏制,不仅会影响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更会阻碍我们乡村全面振兴的步伐。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推动移风易俗,破除陈规陋习,弘扬新风正气,是实现乡风文明的“牛鼻子”,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我们绝不能有“一手硬、一手软”的思想,必须把这项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乡风文明的实际成效,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二)推进移风易俗是站稳群众立场、回应群众期盼的民心工程。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让人民群众过上更美好的生活。长期以来,愈演愈烈的人情消费、婚丧大办,让广大群众苦不堪言。很多人是“爱面子、受活罪”,办一场事,几年甚至十几年的积蓄付诸东流;收一次礼,就背上了沉重的人情债。这种被“面子”和“人情”绑架的社会风气,已经成为群众普遍的“忧心事、烦心事”。我们作为党员干部,必须置身于群众的所思所想所困所盼之中,感同身受地去体会群众的难处。群众不是不想改,而是不敢改、不好改,怕捅破那层情面、脸面的“窗户纸”。我们党委、政府、村党组织就是要挺身而出,为群众撑腰鼓劲,帮助群众把想说而不敢说的话讲出来,把想做而不敢做的事做起来,旗帜鲜明地向陈规陋习宣战,坚决把群众从过重的人情负担和奢侈浪费的攀比风气中解放出来。这项工作,本质上就是一项减轻群众负担、增进民生福祉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民心所向,政之所行。我们必须以坚定的决心和务实的举措,把这件好事办好、实事办实,真正让文明新风吹进千家万户,让群众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三)推进移风易俗是深化基层治理、提升治理能力的现实考验。移风易俗工作,看似是社会风气问题,实则是对我们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全面检验。这项工作涉及千家万户,牵扯到复杂的传统观念、人情关系和社会心理,治理难度很大。能不能啃下这块“硬骨头”,直接反映了我们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号召力和战斗力,直接考验着我们党员干部的群众工作能力和担当作为精神。当前,我镇的移风易俗工作已经进入了攻坚克难、深化拓展的关键阶段。第一批典型样板村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成果尚不稳固;第二批重点推进村刚刚起步,面临着诸多挑战。时间紧、任务重。全镇上下决不能有任何“走形式”“走过场”的心态,更不能有畏难情绪和松劲思想。我们必须把这项工作作为锤炼干部作风、提升治理能力的重要实践场,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一锤接着一锤敲,一环紧着一环抓,务求取得扎实成效,向全镇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二、聚焦关键环节,拿出攻坚克难的过硬举措,推动文明乡风化风成俗移风易俗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综合施策、标本兼治。我们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见到实效。(一)要强化组织引领,健全“村规民约”和“红白理事会”两大核心机制。基层党组织是推动移风易俗的“主心骨”。各村党组织书记要切实担负起第一责任人的职责,把这项工作牢牢抓在手上。核心是要抓好两个关键载体。一是要完善“村规民约”。制度是管长远、管根本的。各村要结合自身实际,立即组织力量对现有的村规民约进行修订和完善,或者专门制定移风易俗的专项规定。这个规定不能是空洞的口号,必须要有明确的、可操作的、量化的标准。比如,婚事宴请桌数上限是多少,彩礼总额建议标准是多少,丧事办理时间不超过几天,随礼金额的指导上限是多少等等,都要通过村民代表大会等形式,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形成最大共识后,明确下来,公之于众。滑县等地制定的红白事操办参考标准,就对宴请规模、办理流程等作出了细致规定,值得我们借鉴。“一村一策”,精准施策,才能让规定真正落地生根。二是要建强“红白理事会”。红白理事会不是可有可无的摆设,而是具体操办和监督的主体。各村要选优配强红白理事会成员,把那些德高望重、公道正派、热心公益的老党员、老干部、乡贤能人吸纳进来。理事会要明确自身职责,从婚丧事前的报备审核、事中的全程监督指导,到事后的情况公示,形成一套完整闭环的工作流程。要主动为群众提供规范、节俭、文明的服务,比如组织集体婚礼、追思会等新式活动,引导群众从“要我简办”向“我要简办”转变。要赋予红白理事会必要的“话语权”和“约束力”,对于违反村规民约的,要有相应的约束措施,真正让理事会“硬”起来、有权威。(二)要坚持党员带头,发挥“关键少数”和“模范群体”两大示范作用。风成于上,俗化于下。移风易俗,党员干部必须带头。全镇各级党员干部、公职人员,特别是村“两委”班子成员、村民代表,要发挥“头雁效应”。一是要带头承诺践诺。所有党员干部都要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并进行公示,自觉接受群众监督。这不仅是一纸承诺,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政治责任。我们要说到做到,言行一致,自家办红白喜事,严格按照村里的规定来,不讲特殊、不搞例外,为群众作出样子、当好表率。谁在这方面打了折扣、破了规矩,不仅群众不答应,组织上也要严肃处理。二是要带头宣传引导。党员干部要做文明新风的“宣传员”。要利用一切机会,在田间地头、农家院落,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算清“经济账”“人情账”“时间账”,把大操大办的弊端讲透彻,把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的好处讲明白。要带头抵制高价彩礼,教育引导子女树立正确的婚恋观。要带头厚养薄葬,多在老人生前尽孝心,让老人安享晚年,老人去世后,丧事从简办理,用实际行动影响和带动身边群众。当党员干部这个“关键少数”都行动起来了,就能形成巨大的示范效应,带动广大群众这个“绝大多数”跟上来,形成群众主动参与的良好局面。(三)要创新宣传方式,用好“传统阵地”和“新兴媒体”两大宣传平台。要改变过去那种“开开会、刷刷墙、拉拉横幅”的单一宣传模式,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宣传格局。一是要巩固提升传统阵地。村里的广播站要响起来,宣传栏要用起来,文化墙要画起来。要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比如编排一些关于移风易俗的小品、快板,举办“最美家庭”“好媳妇、好婆婆”等评选活动,让文明新风在潜移默化中深入人心。二是要积极运用新兴媒体。现在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智能手机,微信群、短视频平台是重要的信息渠道。我们的镇村干部要学会利用这些新媒体平台,制作发布倡议书、宣传短视频、先进典型事迹等内容,扩大宣传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要善于发现和挖掘我们身边的正面典型,比如*镇*村作为典型样板村,通过成立红白理事会,有效减轻了人情负担,形成了文明新风,这些好经验好做法就要大力宣传,让大家看到实实在在的变化,增强参与改革的信心。同时,也要适度曝光一些反面案例,形成有力震慑。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让移风易俗的理念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三、压实各方责任,构建齐抓共管的长效机制,确保移风易俗工作取得新成效移风易俗非一日之功,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能搞“一阵风”。必须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一)要构建“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体系。要牢固树立全镇“一盘棋”思想,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镇党委将把这项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定期听取各片区的工作推动情况汇报,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各包片领导要下沉一线,靠前指挥,对自己所包片区的移风易俗工作负总责,加强督促指导。我们借鉴了“片区推动”的工作模式,就是要强化统筹协调,避免单打独斗。宣传、民政、妇联、团委等相关职能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联动机制。各包村干部要当好“施工队长”,全程参与、全程指导所包村的工作。村党组织书记作为具体负责人,要敢于担当、勇于创新,不能等、不能靠,主动想办法、出新招,确保各项任务在本村落地见效。对工作不力、进展缓慢的,镇党委将进行约谈提醒;对出现严重问题、造成不良影响的,要严肃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二)要实施“分类指导、动态管理”的推进策略。针对不同村庄的实际情况,我们要采取不同的工作策略。对于第一批典型样板村,工作重点是“巩固提升”。要切实做好成果巩固工作,建立常态化的监督检查机制,坚决防止“陋习反弹”。要继续深化探索,总结提炼出更多可复制、可的经验,为全镇提供更好的示范。比如,*村的经验,我们就要组织其他村去学习观摩,在全镇。对于第二批重点推进村,工作重点是“加速破局”。*村和*村的书记刚才也发了言,态度很坚决。你们要尽快行动起来,对标先进,结合本村实际,抓紧制定出符合村情民意的规章制度。要坚持边推进、边总结、边完善,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力争在短期内打开局面、见到实效。镇里会给予重点支持和指导。对于其他村,也要同步启动,参照先进村的做法,结合自身特点,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三)要建立“激励约束、奖惩分明”的保障机制。要推动工作,必须有制度保障和资源支持。一是要强化激励。镇里将设立移风易俗专项工作经费,虽然目前我们的财政预算中尚未单列此项但参照其他地区每年投入专项资金支持这项工作的做法我们也要加大投入,对工作成效显著的村、表现突出的红白理事会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要把移风易俗工作成效纳入村级绩效考核和村干部评优评先的重要内容,树立鲜明的实干导向。二是要强化约束。要建立负面清单和监督举报制度,畅通群众监督渠道。对党员干部违反移风易俗相关规定的,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对于不听劝阻、寻衅滋事、干扰移风易俗工作的,要配合政法机关依法依规进行处理。只有让守规矩的受尊重、有面子,让破规矩的受约束、没市场,才能真正形成激浊扬清、扶正祛邪的良好社会氛围。同志们,移风易俗,利国利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这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是一项得民心、顺民意的德政工程。任务虽然艰巨,但前景光明。希望大家以对党、对人民、对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作风,坚定信心、迎难而上、扎实工作,共同推动我镇的乡风民风美起来、人居环境美起来、文化生活美起来,为加快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现代化新*镇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