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强调树立正确政绩观的重要性,要求干部务实为民,推动高质量发展。以下由网友整理分享的在全区推动干部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专题研讨会上的发言相关文档,供您学习参考,喜欢就分享吧!
在全区推动干部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专题研讨会上的发言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大家好!非常荣幸能有这样一个宝贵的机会,和大家一起围绕“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这个历久弥新、又在当下具有极强现实意义的课题,交流一些我个人的学习思考和粗浅感悟。刚才听了几位同志的发言,很受启发,也让我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化。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所思所想,从一个普通干部的视角,谈三点不成熟的体会,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不妥之处,恳请大家批评指正。一、回望初心:“为了谁”是政绩观的“定盘星”参加工作以来,我时常会扪心自问:我们日复一日的忙碌,究竟是为了什么?我们追求的“政绩”,其最终的受益者究竟是谁?我想,在座的各位同志或许都有过类似的思考。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再次强调要“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这不仅是对我们工作的要求,更是对我们思想深处的一次深刻叩问。过去,我们的一些同志,包括我自己,在某个阶段也曾有过困惑和偏差。比如,一提到“政绩”,脑海里浮现的可能就是高楼大厦、宽阔马路,是闪亮的招商引资数据,是各种评比排名中的靠前位次。这些“显绩”固然重要,它们直观、亮眼,容易被看到、被肯定。于是,工作中不自觉地就会追求“短、平、快”的效果,希望在任期内能留下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作品”。我曾听说一个案例,某地为了追求所谓的“轰动效应”和“领导眼球”,在征地拆迁工作中一味赶进度,要求干部们连轴转,不顾群众的实际困难和工作人员的身心健康,最终虽然任务是完成了,但群众的怨气和后续的矛盾却成了留给下一任的“包袱”。这种急功近利的思想根源,正是“政绩为谁而树”的根本立场出了问题。我们把个人的升迁、领导的评价看得过重,却把群众的口碑、历史的检验放得过轻。通过近期的学习和反思,我愈发深刻地认识到,一切政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必须是人民。我们党践行“四下基层”,就是要我们真正走到群众中去,听民意、察民情,了解群众的急难愁盼。真正的政绩,不一定都是惊天动地的大事,它更可能蕴藏在那些不为人知、默默无闻的“潜绩”之中。比如,为偏远山村修通一条延误多年的出山路,为老旧小区解决好困扰多年的下水管道问题,这些事情虽然上不了头条、进不了简报,但却是老百姓心中实实在在的丰碑。从追求“显绩”到注重“潜绩”的转变,过程或许伴随着思想上的挣扎与阵痛,但它本质上是从“官本位”向“民本位”的回归,是找回我们共产党人初心的过程。只有校准了“为了谁”这个“定盘星”,我们的奋斗才不会迷航。二、躬身入局:“怎么干”是政绩观的“试金石”想明白了“为了谁”,接下来的关键就是“怎么干”。正确的—2—政绩观,绝不是一句挂在嘴边的口号,它必须体现在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之中,最终通过实干实绩来检验。我体会,要干出经得起检验的政绩,首先要破除“唯我”的思维定式,学会“一张蓝图绘到底”。我们有些干部习惯于“新官不理旧账”,总想另起炉灶、推倒重来,以显示自己的高明。这背后,其实是一种浮躁的“政绩冲动症”。而真正有担当的干部,懂得尊重规律、尊重前人,愿意做铺垫性的工作,甘当“铺路石”。就像我们区里推动的领导干部任期制和离任交接机制,就是要确保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一任接着一任干,功成不必在我,但功成必定有我。其次,要破除“唯上”的路径依赖,坚持“眼睛向下看”。工作中,我们难免会遇到迎检、考核,也希望自己的工作“亮点”能被上级看到。但我们必须警惕一种倾向,那就是为了“亮点”而造“盆景”,把大量精力耗费在做材料、搞包装上,工作围着考核转,甚至搞“数字政绩”来粉饰太平。我接触到的一些基层同志对此深有感触,他们坦言有时深陷形式主义的泥潭,心中厌恶却又身不由己。这提醒我们,考核的“指挥棒”必须科学,我们自身的行动更要务实。我区现在推行的考核方式改革,将政绩观从过去笼统的“一套考题”,细化为政治素质、履职能力、群众口碑的“三张试卷”,并注重全过程跟踪,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导向。它引导我们把功夫下在平时,把重心放在解决实际问题上。群众的满意度,才是衡量我们工作成效最真实的标尺。有数据显示,一些地区通过扎实解决群众的初次信访问题,信访总量在几年内呈现了明显的下降趋势。比如有统计显示,某市2023年群众信访总量就同比下降了16.37%。这背后,正是工作作风转变、政绩观校准带来的积极效应。最后,要破除“唯快”的粗放模式,追求“高质量”的发展。发展是硬道理,但绝不是“唯GDP论英雄”。我们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近年来,我区组织部门梳理干部在促发展中的能力短板,进行精准的能力提升培训,就是帮助我们这些干部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行家里手。我们要创造的,是绿色的、可持续的、包容的、惠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政绩。三、镜鉴常照:“如何评”是政绩观的“风向标”干部考核评价体系,是引导干部行为最直接、最有效的“风向标”。一个科学的考核体系,能让实干者受尊重、有舞台;反之,则可能导致“劣币驱逐良币”。近年来,我能明显感受到组织对干部考核的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特别是“干部实绩档案”的建立和应用,让我感触颇深。起初,我对这项工作也有疑虑,担心这会不会又增加了新的“留痕”负担,会不会因为“多干多错”而在档案上留下负面记录。但随着实践的深入,我发现这种担心是多余的。现在的实绩档案,早已不是过去简单的履历表和工作总结。它更像一个全方位、多维度的“干部画像”系统。我了解到,有的先进地区,比如XX省,其考核指标体系就包含了26项指标,—4—其中既有统计、财政等部门提供的定量数据,也有通过民意调查获取的定性评价。而在另一个XX县,更是建立了涵盖114个数据类别的干部大数据平台,通过“雷达图”直观展示干部的长处与短板。这种做法,将干部的“显绩”与“潜绩”、工作圈与生活圈、八小时内与八小时外都纳入考察视野,让评价更加全面、客观、精准。更重要的是,这种考核是动态的、发展的。比如我区探索的“全程跟踪、专项考核、系统考评”机制,通过年初亮诺、年中亮晒、年底亮效,形成了一个闭环管理。一些地方还借助信息化手段,在治理平台上挂接关键绩效指标,进行实时监测分析。这种技术手段的运用,让考核从“一年一考”的“终点裁决”,变成了“随时随地”的“过程管理”,促使我们时刻不敢懈怠。当然,考核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分出三六九等,而是为了激励干部担当作为。我区建立的干部动态管理调整机制,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近三年,像XX县就将72名优秀干部纳入储备库,同时调整了7名人岗不适的干部。这种“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机制,打破了“铁饭碗”,让真正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脱颖而出。同时,对于被调整下来的干部,组织也并非一“下了之”,而是通过跟踪培养,帮助他们补齐短板,这体现了组织的严管与厚爱。各位领导、同志们,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是一场深刻的自我革命,更是一项永无止境的修行。它考验着我们的党性、品格和能力。我深知自己在这方面还有很多不足,未来的路还很长。我愿与各位同志一道,时常叩问初心、勇于躬身入局、常以镜鉴自照,努力创造出更多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业绩,为XX区的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全部的力量。我的发言完了,谢谢大家!—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