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党课强调传承弘扬抗战精神,激励党员不忘初心,为推进党的伟大事业不懈奋斗,如何更好地践行这一精神?以下由公文包网友为您分享的范文资料,供您参考学习之用。
专题党课: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不断把党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回顾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历史,深刻总结阐释了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为主要内容的伟大抗战精神。中国共产党捍卫民族独立最坚定、维护民族利益最坚决、反抗外来侵略最勇敢,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极大地弘扬了民族精神、发扬了革命精神、锻造了伟大抗战精神。一、深刻认识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的重要意义(一)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空前焕发。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饱受挫折又不断浴火重生,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这是我们的民族心、民族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不仅是一部血与火的战争史,更是一部民族精神的熔铸史。面对民族存亡的空前危机,深受侵略之苦的“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像火山一样迸发出来”。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形成的民族精神,在民族觉醒中焕发出勃勃生机,在战火硝烟中淬炼升华,汇聚强大爱国救国力量。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作为爱国主义精神最坚定的弘扬者和实践者,以自己的政治主张、坚定意志、模范行动,促使“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团结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形成和凝结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二)伟大抗战精神是伟大建党精神的生动体现。抗日战争是党的百年奋斗历程的辉煌篇章,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的重要阶段。在抗战烽火洗礼下,中国共产党迅速走向成熟壮大,党员人数发展到了120多万,人民军队发展到约132万人。党不但拥有了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全党空前统一和团结,而且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以卓越的政治领导力和正确的战略策略指引了中国抗战的前进方向,成了中国人民抗日救国的重心,成了中国人民解放的重心,成了打败侵略者、建设新中国的重心。(三)伟大抗战精神是世界反法西斯精神的优秀典范。德、意、日法西斯集团为称霸世界而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场空前浩劫,其中日本是最富于侵略性的军国主义国家。毛泽东在和美国记者斯诺的谈话中指出:“日本侵略不仅威胁中国,而且也威胁世界和平,尤其是太平洋的和平。日本帝国主义不仅是中国的敌人,同时也是要求和平的世界各国人民的敌人,特别是和太平洋有利害关系的各国即美、英、法、苏等国的人民的敌人。”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全民族奋起抗战,率先揭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开辟了世界上最早的、持续时间最长的东方反法西斯主战场,成为战胜日本军国主义的决定性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从一开始就具有拯救人类文明、保卫世界和平的重大意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二、伟大抗战精神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品格(一)家国情怀更深沉。“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份深沉的爱,既是诗人炽热质朴的爱国情感,更是中国共产党的赤子情怀。回顾抗战历史,中国共产党总是从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时时为国家安危着想,处处以民族大义为重,成为捍卫民族独立最坚定、维护民族利益最坚决、反抗外来侵略最勇敢的一群人。从九一八事变到卢沟桥事变,在一个个民族危难的紧要关头,中国共产党接二连三发表通电宣言,奔走疾呼抗日救亡。“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寇深矣!祸亟矣!同胞们,起来,一致地团结啊!”……这一件件通电、一个个宣言,情真意切、态度鲜明,在焦急紧迫中饱含忧国忧民之情、在抗争呐喊中宣示救亡之志,与国民党“攘外必先安内”的妥协政策、战与和之间摇摆不定的态度形成了鲜明对比。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唤起了全民族的民族觉醒和民族觉悟,也焕发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二)民族气节更崇高。“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这掷地有声的话语,既是志气,也是节操。抗战时期,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华儿女不畏强暴、奋起抗争,表现出了视死如归、宁死不屈、前仆后继、抗争到底的高尚气节。身陷囹圄的叶挺保持“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的气节、“为时代而牺牲”的吉鸿昌平生憾事是“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八女投江“乌斯浑河畔牡丹江岸将来应有烈女标芳”、刘老庄七十二烈士“我军指战员的英雄主义的最高表现”、抗日英雄马本斋和他的母亲白文冠“壮志难移,回汉各族模范;大节不死,母子两代英雄”……正如朱德所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和军队“其抵抗的极端英勇,其对所受苦难的极端坚忍,其牺牲的极端壮烈,实是代表了中华民族最浩大的正气,写下了中华民族在抗战中最壮烈不朽的史诗”。(三)英雄气概更充盈。“上下五千年,英雄万万千,人民的英雄,要数刘志丹。”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英雄的民族,抗日战争时期更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联、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以劣势兵力和落后装备勇敢战斗在抗战最前线,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以前仆后继赴国难,涌现出了刘志丹、杨靖宇、赵尚志、左权、彭雪枫等殉国将领和八路军“狼牙山五壮士”、新四军“刘老庄连”、东北抗联十二烈士等英雄群体,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史诗。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英勇作战12.5万余次,消灭日伪军171.4万人,其中日军52.7万人。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曾指出:“我们党尝尽了艰难困苦,轰轰烈烈,英勇奋斗。从古以来,中国没有一个集团,像共产党一样,不惜牺牲一切,牺牲多少人,干这样的大事。”(四)必胜信念更坚定。“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这就是我们的结论。”“日本必败,中国必胜。”“最后的胜利是属于中华民族的!”抗战不仅是武力的较量,更是民族意志与信念的较量。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中华民族必胜的坚定信念和卓越智慧,用科学的分析有力驳斥了“亡国论”和“速胜论”,提出了持久抗战的战略方针。这些穿透暗夜的“东方预言”给彷徨无助的国人带来了希望,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必胜的信心和决心。这种必胜的信念如黑夜中的灯塔,与国民党“器不如人”“三日必亡”的亲日恐日、消极妥协论调高下立见优劣分明。在以弱胜强的对决中,无论条件多么艰苦、形势多么险恶、战争多么残酷,中国共产党始终以民族大义为重、以抗战大业为先,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动员组织全国人民为国家生存而战、为民族复兴而战、为人类正义而战,坚定勇敢站在抗日最前线,坚决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为全民族抗战的领路人、主心骨和精神支柱。三、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不断把党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一)坚定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高理想,毅然担负起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历史重任。这种初心使命决定了我们党能够摆脱以往一切政党受阶级利益束缚的历史局限,深刻认识到民族危亡国难当头,党必须由阶级斗争转向民族革命战争,把彻底解放中华民族当作最主要的任务,更加自觉肩负起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救国使命。为了完成这个历史任务,党和人民军队实现由“反蒋到逼蒋再到联蒋”的转变,促成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毛泽东指出,倘若不能和平解决事变,“兵连祸结,不知要弄到何种地步,必然给日本一个最好的侵略机会,中国也许因此亡国,至少也要受到极大损害”。为了早日促成团结抗战,中国共产党主动接受改编军队。当与国民党有着血海深仇的红军将士穿上国民党的军装,他们明白“帽徽是白的,可我们的心永远是红的”。(二)深化理论武装。“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一部同仇敌忾、浴血山河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就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建设和创新史。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任务,把指导抗战实践作为理论创新的重要源泉,以深远的战略眼光和高超的政治智慧确立了党在抗战时期的方针、任务和政策,形成了毛泽东思想这面伟大旗帜。这其中包括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人民战争的路线、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创建、新民主主义社会和民主联合政府的建立等一系列重大思想理论,创造性地回答了决定抗日战争成败的一系列根本性、战略性问题,用科学的战略策略武装全党和全国人民,成为了取得抗战胜利的巨大思想优势和精神财富。(三)践行群众路线。“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关于如何激发民众伟力,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这个政治上动员军民的问题,实在太重要了”,“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毛泽东多次强调,首先要使先锋队觉悟,还必须使全国广大人民群众觉悟;干部就是要“去发动组织广大的人民,把成千成万的人民变为有组织的队伍”。中国共产党从根本政治立场出发,充分认识到只有动员最广大人民群众共同抗争,才能抵御外侮、挽救民族危亡。为了团结一切抗日力量,党实行减租减息政策、“三三制”政权政策、民主选举政策;采取“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开展生产自救和大生产运动;坚持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方针;运用报刊、戏剧、歌曲、墙报、群众大会、演讲、标语口号等宣传形式,把千千万万觉醒了的中国人民有效组织起来、打成一片。“社会动员之广泛,民族觉醒之深刻,战斗意志之顽强,必胜信念之坚定,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中国共产党坚持兵民是胜利之本,以卓越的政治领导力动员人民、依靠人民,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打开了人民战争的广阔历史舞台,推动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全民族抗战的历史洪流,成为凝聚全民族力量的杰出组织者和鼓舞者。(四)锤炼优良作风。“用延安作风打败西安作风”一语,出自延安时期毛泽东与党内同志的一场经典谈话。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大力加强党的建设特别是作风建设,首次提出了“党风”问题,在全党开展整风运动,“产生了新的工作作风,这主要的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党员干部始终秉承“人民的勤务员”宗旨,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与人民同甘共苦,形成了“实行民主真行宪,只见公仆不见官”的生动局面。根据地军队在作战间隙深入民间,帮助农民们挑水、打柴,带小孩、做杂务,更帮他们一起种田。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住窑洞、吃粗粮、穿打补丁衣服,用艰苦奋斗、勤俭亲民的实际行动为全党作出榜样。1944年访问延安的美军观察组成员、美国外交官谢伟思感叹:“延安民众官吏打成一片,路无乞丐,家鲜赤贫,服装朴素,男女平等……整个地区如一校园,青春活泼,民主模范,自修、自觉、自评,与重庆另一世界。”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作风使人们不仅坚定了抗战胜利的信心,还看到了中国未来的希望。(五)严明纪律规矩。路线是“王道”,纪律是“霸道”。作为拥有铁的纪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不断加强纪律建设。从《中国共产党章程》《关于中央委员会工作规则与纪律的决定》《关于增强党性的决定》等文件中,都能看出对于严明纪律的重视和行动。毛泽东指出:“党的纪律是带着强制性的;但同时,它又必须是建立在党员与干部的自觉性上面。”中国共产党在加强纪律建设中非常注重培养“自觉的纪律”和强化纪律刚性约束。抗战时期,我们党将纪律作为执行路线的保证,明确了“四个服从”的原则和纪律,强调“共产党员在八路军和新四军中,应该成为英勇作战的模范,执行命令的模范,遵守纪律的模范,政治工作的模范和内部团结统一的模范”。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了施政纲领、惩治贪污暂行条例。秉持对于党员和军队人员“不能不执行比较一般平民更加严格的纪律”,对黄克功、肖玉璧依法判处死刑。我们党用铁的纪律锻造铁一般的党员队伍,保证了党的团结统一,极大增强了党组织的纯洁性与战斗力,树立起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