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视作为党内监督的重要方式,对于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净化政治生态具有重要作用。下面是网友整理分享的专题党课:发挥巡视利剑作用,推动全面从严治党相关资料,供大家学习参考,喜欢就分享吧!
专题党课:发挥巡视利剑作用,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巡视工作,将其作为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性制度安排。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巡视利剑磨得更光更亮”,并提出“四个坚持”重要要求,为巡视工作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巡视机构作为推进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力量,必须深学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巡视工作的重要论述,进一步把准“巡”的职责定位、强化“巡”的功能作用、优化“巡”的思路举措,以实际行动彰显巡视利剑锋芒。我市作为经济大市,肩负着在高质量发展中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先行和省域现代化先行的历史使命。我市的巡视工作必须紧密结合市域实际,将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与我市发展大局深度融合,以精准有效的政治监督保障我市各项事业行稳致远。一、突出政治定位,聚焦“两个维护”深化政治巡视,确保发展航向不偏巡视的本质是政治监督,是实现党的政治路线的重要保障。我市的巡视工作必须坚定不移把“两个维护”作为根本任务,全面贯彻巡视工作方针,在政治高度上突出党的领导、在政治要求上抓住党的建设、在政治定位上聚焦全面从严治党,为我市在新征程上勇立潮头、走在前列提供坚强政治保障。(一)紧扣“国之大者”跟进监督。推进新时代巡视工作深化发展,必须始终胸怀“国之大者”。对于我市而言,就是要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对我市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特别是关于“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在高质量发展中推进共同富裕、亚运会筹办等重要指示精神。巡视监督要将这些“政治要件”作为“第一要务”,建立监督清单,推进政治监督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例如,围绕我市在数字经济、生态文明、科技创新等领域承担的国家战略任务,以及“碳达峰碳中和”、共同富裕示范区城市范例建设等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情况,及时发现并推动解决表态多调门高、行动少落实差,甚至做选择、搞变通、打折扣等突出问题,确保我市在服务国家大局中展现大市担当,各项部署要求在我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不偏向、不走样。(二)围绕“大市之责”精准监督。我市作为经济大市,肩负着“头雁领航、率先示范”的重任,正奋力推进“两个先行”在我市的生动实践。巡视工作必须找准服务保障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切入点、着力点。要紧盯我市打造全球数字贸易中心、建设国际知名的旅游休闲中心、打造全国高端装备制造基地、建设新时代文化高地等“强市之要”,紧扣事关我市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工作、突出问题和风险隐患开展监督。例如,在产业发展方面,关注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的引领作用发挥、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情况;在城市治理方面,关注超大城市运行安全、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在民生福祉方面,关注公共服务优质共享、“一老一小”问题解决、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短板弱项。通过精准监督,推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经济大省挑大梁、经济大市勇担当”的重大要求,努力让中国式现代化在我市展现出更加可观可感的现实图景。(三)紧盯“关键少数”有效监督。加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是党中央对巡视工作的重要要求,也是我市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关键环节。巡视具有独特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群众优势,是破解“一把手”监督难题的有效方式。我市在巡视中,要始终围绕“权”“责”二字深化对“一把手”的监督。既看其在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市委决策部署中是否坚决有力、有无权力寻租和腐败问题,又看其管党治党政治责任是否层层压实;既看“一把手”个人廉洁自律情况,又看其对身边工作人员、家属子女的教育管理情况;既看“八小时内”的工作作风和履职成效,又关注“八小时外”的生活圈、社交圈是否清朗;既听取党员干部的评价,更注重收集企业、群众和服务对象的口碑。例如,在对区县(市)和市直部门巡视中,要重点了解“一把手”在推动本地区本单位中心工作、优化营商环境、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等方面的担当作为和实际成效,确保把情况摸清摸准、把问题写实写透,为市委选人用人、日常监督、考核评价提供重要参考,推动形成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二、突出守正创新,着力打造具有我市辨识度的巡视巡察特色品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通过组织制度创新,增强巡视的机动性和灵活性,落实全覆盖要求,形成更大震慑力。我市的巡视工作必须坚持“变”与“不变”相统一,继承与发展相贯通,结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和城市治理规律,以改革精神和创新举措牵引推动巡视工作提质增效,打造具有我市辨识度的巡视巡察特色品牌。(一)探索实施“常规巡视+专项打法”我市模式。巡视一旦陷入“套路化”,被巡视党组织难免会产生“抗药性”。我市作为数字经济发达、新经济新业态层出不穷的城市,更需要灵活调配各种“诊疗方案”。要探索把专项巡视的精准、深入做法融入常规巡视的全面、系统体检中,在“全面扫描”基础上突出“专项CT”的特点。针对我市不同板块的特性,例如,对开发区(园区),要突出产业链招商、项目落地、营商环境优化等专项监督;对市属国企,要聚焦主责主业、防范化解重大经营风险、混合所有制改革等;对高校和科研院所,则关注科研经费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产学研融合等。可以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如“打好经济翻身仗”、优化营商环境“一号改革工程”、基层治理现代化等,制定专项监督指引,不仅明确监督重点,更指出监督路径和数字化监督手段的运用,以“小切口”深查背后的“大问题”,推动巡视监督更加精准有力,更好地服务我市发展大局。(二)扎实推动“边巡边查、巡纪联动”提质增效。推动查处腐败案件,是巡视震慑力最直观的体现。我市要充分利用作为经济大市,纪检监察、审计、公安等力量相对集中的优势,构建“巡视全程统筹、纪检监察机关跟进办案、审计等专业力量穿透监督”的工作体系。要加强巡视与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专项整治的结合融合,特别是针对我市在工程建设、土地出让、房地产开发、国企投资、民生资金等重点领域可能存在的腐败风险,综合运用大数据监督、“基层公权力大数据监督平台”等我市特色手段深入查找问题线索。例如,利用全市“亲清在线”平台、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等产生的海量数据,进行比对分析,及时发现权力寻租、利益输送等隐形变异问题。对巡视中发现的反映集中、性质恶劣、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线索,要迅速移交,推动纪检监察机关边巡边查、快查快办,一体答好高质量办案、以案促改、以案促教“三张答卷”,着力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持续释放“不敢腐”的强烈信号。(三)持续彰显“巡视为民、办好实事”我市温度。巡视具有政治性和人民性的双重属性,是党内监督和群众监督的有机结合。我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巡视工作更要发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在为民办事上展现更大作为。要紧盯我市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群众反映强烈的教育医疗、养老托幼、住房保障、交通出行、生态环境、食品安全等民生领域突出问题。每轮巡视都要结合被巡视单位职能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列一批亟待推动解决的民生实事清单,建立“群众点题出题、被巡视党组织领题答题、巡视机构督题评题、再由群众改题评题”的工作闭环。例如,在对民政、卫健、教育等部门巡视时,要重点关注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推动解决“一老一小”服务供给不足、优质医疗教育资源均衡布局等难题,把群众关心关切的问题清单及时转化为工作清单、成果清单,让人民群众在巡视工作中感受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彰显巡视的“我市温度”。(四)巩固深化“红色根脉”引领下的基层巡察品牌。开展对村(社区)巡察,是促进解决基层问题和群众身边问题、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有力举措。我市是“红色根脉”的重要传承地,要紧扣“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这一核心,深化“红色巡察”品牌建设,将巡察利剑直插基层末梢。要结合我市城乡区域发展差异,对城中村、城市社区、乡村振兴示范村等不同类型村(社区),制定差异化巡察重点。例如,对城中村改造、未来社区建设等重点工作,要监督政策执行、资金使用、项目推进和群众利益维护情况;对城郊结合部和流动人口较多的社区,要关注社会治安、矛盾化解、服务管理等问题;对农村地区,要聚焦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集体“三资”管理、惠民政策落实等情况。通过“巡乡带村”“直接巡村”等方式,着力发现和推动解决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微腐败”、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打通全面从严治党的“最后一公里”,为我市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我市、幸福我市提供坚强保障。三、突出标本兼治,做深做实巡视“后半篇文章”,助力我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巡视整改和成果运用高度重视,强调要在强化巡视整改上见真章、求实效。我市的巡视工作必须将整改作为“推动改革、促进发展”的重要契机,压实整改责任,强化成果运用,推动形成发现问题、纠正偏差、促进治理的良性循环,助力我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一)注重压实整改责任,构建我市特色整改闭环。整改落得“实不实”,关键在于责任扛得“牢不牢”。我市要紧紧扭住整改主体责任这个“牛鼻子”,强化各级党组织抓整改的责任心、敬畏心。要建立覆盖整改全周期的责任体系和制度流程,完善整改责任清单、问题交办、会商研判、定期报告、督查督办等配套制度,进一步明确“改什么、如何改、怎样见效”。要创新巡视反馈和通报机制,除了常规的集中反馈、个别反馈外,可探索向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通报其分管领域被巡视单位的突出问题,推动分管领导履行“一岗双责”,指导督促整改。例如,对巡视发现的涉及我市重大产业项目推进缓慢、重大风险隐患等问题,及时向相关市领导通报,推动市领导牵头协调解决。同时,要将巡视整改情况纳入被巡视党组织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以制度化、流程化的方式确保责任落地落实,防止“纸上整改”“虚假整改”。(二)注重督查评估,建立我市标准的整改成效评价体系。巡视发现问题的目的是解决问题,发现问题不解决,比不巡视的效果还坏。我市要探索建立科学的巡视整改督查评估机制,对巡视反馈时间一定周期的党组织整改落实情况进行“回头看”和量化评估。评估指标应包括问题整改的完成率、群众满意度、制度机制的完善度、以及整改对本地区本单位中心工作的推动作用等。可以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采取座谈访谈、查阅资料、实地核查、大数据比对等方式,奔着问题去、盯着责任督,既比出高低、又评出优劣。对整改不到位、敷衍塞责的问题,要督促相关党组织“回炉返工”;对整改不力、虚假整改的典型问题,要“点名道姓”通报曝光,让相关党组织“红脸出汗”,真正从思想和行动上紧起来,确保巡视成果“颗粒归仓”,推动整改成效可感知、可检验。(三)注重成果运用,推动我市实现标本兼治的综合效应。“发现问题、形成震慑”是巡视工作的生命线,“推动改革、促进发展”是巡视工作的落脚点。我市要把同题共答理念贯穿巡视工作始终,推动巡视与深化改革、完善制度、促进治理贯通起来。对巡视发现的突出问题,特别是在政策执行、权力运行、体制机制等方面存在的普遍性、倾向性、深层次问题,要加强综合分析研判,不仅要向被巡视党组织提出整改建议,更要通过巡视要情、专题报告等形式向市委市政府呈报,为市委决策提供参考。例如,针对巡视中发现的我市在营商环境某一领域存在的共性梗阻问题,要推动相关职能部门开展专项治理,研究出台优化政策;针对城市管理、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要提出治理对策,推动开展领域性、系统性改革。通过点上整改到面上治理的升华,实现“查处一案、警示一片、治理一域”的综合效应,为我市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提供坚强保障。四、突出贯通融合,充分发挥巡视综合监督平台作用,提升我市监督体系整体效能巡视具有权威性、融合性、深入性的特点,对发挥党内监督主导作用、贯通其他监督有着撬动效应。我市要坚持系统观念,着力构建有机贯通、协同高效的巡视综合监督平台,推动各类监督由“物理叠加”到产生“化学反应”,提升我市监督体系整体效能。(一)推动“四项监督”在我市深度“1+X”统筹衔接。巡视监督与纪律监督、监察监督、派驻监督目标任务一致、职能职责互补,具有内在统一性和高度协同性。我市要充分利用经济大市监督资源相对集中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