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第五卷,结合实际工作探讨如何更好地指导实践、推动发展,大家有何见解?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在2025年公司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中学习第五卷研讨会上的研讨发言范例,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在2025年公司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中学习第五卷研讨会上的研讨发言尊敬的各位同事,同志们:大家好。刚才,几位同志的发言都很有深度,结合工作实际,谈了认识、谈了体会,也谈了下一步的打算,听了以后很受启发。按照会议安排,下面我也结合本次学习内容,从个人角度,谈几点不成熟的思考和感悟,权当抛砖引玉,与大家作一个交流。一、在学思践悟中叩问初心:我们发展的根基究竟是什么?今天我们再次深入学习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的部分章节,以及总书记最新的重要讲话精神。每一次学习,对我而言,都不是简单的理论重温,而是一次深刻的自我叩问与思想洗礼。我时常在想,作为一家在能源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企业,在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时,我们发展的根基究竟是什么?通过学习,我的答案越来越清晰:根基,就在于我们能否真正将新发展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过去,我们可能更多地关注产量、关注效益,这些固然重要,但新时代的考卷上,题目已经变了。总书记强调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这八个字对我触动很大。它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对我们工作方向最精准地导航。这让我反思,我们*分公司,在“新”字上做得怎么样?我们的技术创新有没有真正转化为生产力?我们的管理模式是不是还停留在过去的路径依赖中?我们有没有为一线员工的创新想法提供足够肥沃的土壤?学习中提到“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这让我不由得想起了前段时间在井下遇到的一位年轻技术员。他刚毕业不久,对瓦斯治理有一个很大胆的想法,但因为缺乏实践经验和数据支撑,方案显得有些稚嫩。当时,我们是简单地否定他,还是鼓励他、帮助他去完善?这件事让我深刻认识到,人才不仅仅是引进来、用起来,更关键的是要培养好、成就好。我们这些“关键少数”,有没有真正俯下身子,去倾听年轻人的声音,去呵护他们创新的火花?我们能不能建立一种机制,让有想法的人敢于尝试,让失败的探索也能得到宽容和尊重?这或许才是“人才保障”最生动的体现。同样,“全过程人民民主”和“更高水平的法治中国”这些宏大叙事,落到我们企业,就是决策要更加透明、更加贴近一线,管理要更加规范、更加有章可循。我们不能满足于开几次职代会、搞几次意见征集,而是要思考如何让员工的呼声真正成为我们决策的重要依据;我们不能满足于制度挂在墙上,而是要让每一项操作、每一次奖惩都有法可依、有据可查。只有这样,我们的发展才会有最坚实的群众基础和法治保障,才能行稳致远。二、在战略重组中审视自身:我们个人的价值在哪里实现?本次学习传达了*集团关于安全稳定工作会议的精神,特别是*同志的讲话,对战略重组的重大意义做了深刻阐述。坦白说,每次听到“重组”“变革”这样的词,内心都会有些波澜。作为在企业工作多年的老人,我亲身经历了公司发展的风风雨雨,对这片土地、对身边的同事,都有着深厚的感情。变革,必然会触及利益、打破常规,带来阵痛。*同志强调,要从战略、发展、实践三个层面深刻理解重组的意义。这让我开始审视自己,也审视我们每一位干部职工。在时代的洪流和集团发展的宏大棋局中,我们个人的价值究竟在哪里实现?是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担心位置、待遇的变化?还是主动跳出舒适区,在大局中找准自己的新定位?我想,答案不言自明。真正的价值,在于融入大局、在于主动担当。集团战略重组,是基于更宏大的视野、更长远的考量做出的决策,旨在整合资源、优化布局,最终实现“世界一流企业”的目标。这个过程中,“稳大局、强融合、开新局”是我们的行动指南。对我个人而言,“稳”字当头,首先是稳住自己的心神,做改革的坚定支持者和推动者,而不是观望者、者。其次,是要帮助大家稳住人心。员工有疑虑、有担心,这是人之常情。我们作为干部,不能回避问题,更不能居高临下地宣讲大道理。而是要多到基层走一走,多和员工聊一聊,把集团的承诺、公司的考量,用最朴实的话讲清楚,用最真诚的态度去倾听他们的诉求。人心稳,队伍才能稳,安全和经营才有保障。“强融合”的核心是树牢“一盘棋”思想。这一点,知易行难。长期以来形成的组织边界、业务壁垒、文化差异,都是现实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首先从思想上破冰。我时常反思,我们在工作中,是不是还习惯于分“你的”“我的”?是不是在跨部门协作时,还存在着本位主义思想?文化的融合,不是谁吞并谁,而是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形成一种新的、更具战斗力的企业文化。这需要我们每一位管理者,特别是我们党委班子成员,带头放下身段,带头学习对方的长处,带头在工作中寻求协作。开新局,更是我们这代人的使命。我们不能只盯着眼前的生产任务,更要抬头看路,思考“*五”期间我们公司要走向何方。新的生产力增长点在哪里?是瓦斯的高效抽采利用,还是智能化矿山的深度建设?这些都需要我们以归零的心态,重新学习、重新谋划。个人的价值,正是在这攻坚克难、开创新局的奋斗中,才能得到最大程度地实现。三、在安全反思中检视灵魂:我们离“万无一失”还有多远?*同志在调度会上的讲话,一字千钧,尤其是在安全管理方面,给了我极大的警醒。安全生产,是我们能源企业的生命线,也是我们每一个管理者的天字号工程。这些年来,我们抓安全的力度不可谓不大,投入不可谓不多,但为什么安全事故的阴影依然挥之不去?我想起一件至今让我心有余悸的往事。那还是我刚参加工作不久,在基层区队当技术员。有一次,巷道顶板出现了几道微小的裂缝,当时老师傅坚持要立即执行加强支护的措施,我还觉得他有点小题大做,认为裂缝很稳定,不影响正常作业,等当班任务完成了再处理也不迟。老师傅瞪着眼睛对我说:“安全上的事,没有‘再等等’!你今天图省事,明天出事了,后悔都来不及!”最终,在他的坚持下,我们还是立刻进行了加固。就在加固完成不到一个小时,那片区域就发生了小范围的掉块。虽然不大,但足以让人惊出一身冷汗。这件事,像一记警钟,在我职业生涯里长鸣不息。它让我深刻地懂得,安全管理,最可怕的敌人不是显而易见的隐患,而是我们内心深处的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我们是不是觉得“老规矩”都懂,就放松了对新规程的学习?我们是不是觉得天天讲安全,耳朵起了茧,就产生了“审美疲劳”?我们是不是在现场检查时,碍于情面,对一些“习惯性”的违章操作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同志提到的“弄虚作假”,根源就在于思想上的不老实。数据上的“安全”,换不来现场的真平安。因此,我认为抓安全,首先要从我们“关键少数”的思想深处“开刀”。我们要带头敬畏生命、敬畏规章、敬畏责任。我们要把每一次检查,都当作第一次检查;把每一次下井,都当作是去“考试”。要用“放大镜”去查找隐患,用“显微镜”去剖析问题。对于安全上的异常信息,要打破砂锅问到底,绝不放过任何疑点。同时,要真正压实责任。这个责任不仅仅是签订一份责任书,更是要体现在日常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区队长有没有把安全压力传递给班组长?班组长有没有盯住每一个工人的操作细节?我们的安全培训,是不是真正入了心、入了脑,变成了肌肉记忆?这些都需要我们沉下去,用最“笨”的办法,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盯,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改。只有我们每个人都把自己的工作,融入企业安全这个大局中,主动担当、守土有责,我们才能真正朝着“万无一失”的目标靠近。同志们,今天的学习内容很丰富,我的感悟和思考也很杂乱,但核心就是三个词:根基、融入、敬畏。以新思想为根基,我们才能站得稳;以融入大局为追求,我们才能走得远;以对生命的敬畏之心抓安全,我们才能行得安。我深知,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公司的发展需要我们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我将以这次学习为新的起点,以身作则,和班子成员一道,和全体干部职工一道,以更加谦虚的态度、更加务实的作风,为推动公司在新的历史时期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我的发言还很粗浅,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