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强调公文抄袭现象严重破坏了工作纪律与诚信原则,需加强监管与教育,提高公文撰写质量。以下由公文包网友为您分享的范文资料,供您参考学习之用。
在公文抄袭问题专题研讨会上的研讨发言各位领导、同事:大家好!公文作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传达政策、部署工作、沟通协调、总结反馈的核心载体,是政令畅通的“桥梁”、工作落实的“抓手”,更是单位形象与公信力的直接体现。近年来,从地方政府公开文件中出现“跨省照搬”“张冠李戴”的低级错误,到部分单位内部文稿因“复制粘贴”暴露逻辑漏洞,公文抄袭问题屡次引发社会关注,不仅消解了公文的权威性与严肃性,更折射出工作作风中的沉疴积弊。今天,围绕“整治公文抄袭乱象、筑牢务实工作根基”这一主题,结合单位工作实际,我谈几点思考与建议,与大家共同探讨。一、认清本质:公文抄袭不是“小事”,而是关乎全局的“大事”在日常工作中,部分同志对公文抄袭存在认知偏差,将其等同于“文字借鉴”“素材参考”,认为“只要内容差不多,抄点没关系”“急着交任务,抄来用省时间”。这种错误观念必须彻底扭转,因为公文抄袭绝非简单的“文风问题”,而是触及工作本质、影响事业发展的“原则问题”。从公文属性来看,其核心价值在于“务实管用”。一份合格的公文,要么承载政策指令,指导基层开展工作;要么反映实际情况,为决策提供依据;要么传递工作要求,明确责任边界。一旦存在抄袭行为,必然导致文稿脱离本单位、本领域的实际——或是照搬其他地区的政策表述,忽略本地发展阶段的差异;或是复制其他单位的工作方案,与自身职能职责脱节;或是套用陈旧的模板框架,无法体现当前工作的重点难点。例如,某地区曾曝光森林防火工作方案中,照搬了南方多雨地区的“防汛预警机制”,却未结合本地干旱少雨的实际补充防火巡查要求,直接导致方案“空转”,无法落地执行。这种“抄来的公文”,不仅浪费了行政资源,更可能因信息失真、要求失当,给实际工作埋下隐患。从作风建设来看,公文抄袭是“懒政怠政”的直接表现。公文写作的过程,本质上是对工作的思考、梳理与谋划过程。起草一篇文稿,需要深入一线调研、梳理数据事实、分析问题根源、提出可行对策,这背后考验的是责任意识、业务能力与务实作风。而选择抄袭的同志,本质上是不愿担当、不想作为——要么是“思想懒”,缺乏主动思考的意识,习惯于“拿来主义”;要么是“行动懒”,不愿花时间搞调研、摸实情,满足于“应付交差”;要么是“能力懒”,面对复杂文稿畏难退缩,只能通过抄袭逃避挑战。这种“抄出来的文稿”,看似完成了任务,实则暴露了工作态度的浮躁、责任担当的缺失,若不及时纠正,会逐渐侵蚀单位的工作氛围,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从单位形象来看,公文抄袭会严重损害公信力。公文是单位对外传递信息、展示工作的“窗口”,无论是对外发布的公告、报告,还是向上级报送的请示、总结,其质量直接关系到外界对单位工作的评价。近年来,多地出现的“公文抄袭乌龙”,如某县乡村振兴报告中出现其他县的地名、某单位年度总结与前三年内容高度重合,经媒体曝光后,不仅引发公众对单位工作专业性的质疑,更让单位形象蒙羞。对我们单位而言,无论是面向服务对象的政策解读,还是向上级部门的工作汇报,一旦出现抄袭问题,不仅会影响工作考核评价,更会让服务对象对我们的工作能力、责任意识产生怀疑,最终损害单位的公信力与凝聚力。二、深挖根源:公文抄袭问题的产生,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公文抄袭现象的存在,并非个别人的“偶然失误”,而是思想认识、工作机制、能力建设等多方面问题交织的产物。只有找准根源,才能对症下药、标本兼治。(一)思想认识存在偏差,“重形式、轻实效”观念作祟部分同志对公文的功能定位存在误解,将公文写作等同于“文字游戏”,认为“只要格式规范、辞藻华丽,就是好文稿”,忽视了公文“服务工作、解决问题”的核心目标。在这种观念影响下,一些人把精力放在“找模板、凑字数、套框架”上,而非“摸实情、想办法、提对策”上。比如,起草某项工作实施方案时,不结合本部门的实际职责细化措施,而是直接复制其他单位的方案,仅将“XX局”改为“XX部”,导致方案与实际工作脱节,无法指导实践。同时,部分同志缺乏“文责自负”的意识,认为“抄袭只要不被发现就行”,对公文抄袭的严肃性、危害性认识不足,存在侥幸心理,这为抄袭行为提供了思想土壤。(二)工作机制不够完善,“重数量、轻质量”导向偏差从任务部署来看,部分工作存在“重时限、轻准备”的问题。有时上级突然下达紧急文稿任务,留给起草人员的时间过短,导致起草人员无法充分调研、深入思考,只能通过“抄素材、拼内容”的方式仓促完成任务。从审核流程来看,部分环节存在“走过场”现象。目前,单位公文审核多采用“起草人自审—科室负责人审核—分管领导审批”的流程,但部分审核人员责任心不强,仅关注格式、字号、错别字等表面问题,对内容的真实性、原创性、逻辑性缺乏深入审查,导致抄袭文稿“一路绿灯”。从考核评价来看,部分考核指标存在“重数量、轻质量”的倾向,将“完成文稿数量”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标准之一,却未将“文稿质量”“落地效果”纳入核心考核,这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为完成任务而抄袭”的行为。(三)能力建设存在短板,“缺方法、缺储备”导致被动公文写作需要较强的综合能力,既要求起草人员熟悉业务工作,又要掌握公文格式、逻辑表达、政策解读等专业技能。从实际情况来看,部分同志存在能力短板:一是业务不熟练,对所写领域的政策要求、工作进展、存在问题掌握不深,只能通过抄袭其他文稿来“弥补业务盲区”;二是方法不科学,缺乏系统的公文写作训练,不知道如何开展调研、梳理思路、搭建框架,面对复杂文稿时无从下手,只能依赖网络模板;三是积累不充分,平时不注重收集工作数据、总结实践经验、学习政策文件,导致写作时“无米下锅”,只能通过抄袭来填充内容。此外,单位内部缺乏有效的经验交流机制,优秀文稿的写作方法、思路技巧难以共享,新手得不到及时指导,也加剧了“不会写就抄”的问题。(四)监督问责不够严格,“低成本、低风险”缺乏震慑目前,单位对公文抄袭问题的监督问责机制不够完善。一方面,发现渠道单一,主要依赖“人工审查+群众举报”,缺乏智能化的监测手段,难以及时发现隐蔽性较强的抄袭行为,如“改写句式、替换词语”等“高级抄袭”。另一方面,问责力度不足,对发现的抄袭问题,多以“批评教育、责令修改”为主,缺乏实质性的惩罚措施,既未与绩效考核、评优评先挂钩,也未对相关责任人严肃追责,导致抄袭行为的“违规成本”过低。这种“抄了也没大问题”的现状,让部分同志缺乏敬畏之心,进一步助长了抄袭风气。三、精准施策:以“组合拳”整治抄袭乱象,筑牢公文工作根基整治公文抄袭问题,必须坚持“标本兼治、系统推进”,从思想、机制、能力、监督四个维度发力,推动公文工作回归“务实、原创、管用”的本质。(一)强化思想引领,树立“务实为要”的公文理念一方面,加强理念教育。将公文写作规范、抄袭案例警示纳入单位年度培训计划,通过专题讲座、案例剖析、座谈交流等形式,让全体同志深刻认识到公文的本质价值与抄袭的严重危害,树立“文以载道、文贵务实”的理念,明确“好公文不是抄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引导大家将精力放在“深入调研、精准表达、解决问题”上。另一方面,倡导优良文风。领导干部要带头践行“短、实、新”的文风,要求文稿突出核心内容、反映实际情况、语言简洁明了,坚决摒弃“空话、套话、假话”,杜绝“为了华丽而堆砌辞藻”“为了篇幅而拼凑内容”的做法,让务实文风成为单位公文写作的“风向标”。(二)完善工作机制,构建“质量优先”的管理体系一是优化任务部署流程。对于紧急文稿任务,要提前做好前期准备,明确调研重点、提供基础资料,为起草人员留足思考与写作时间;对于常规文稿任务,要建立“提前谋划、分步推进”机制,避免临时突击。二是严格公文审核把关。细化审核标准,将“内容原创性、真实性、逻辑性”纳入核心审核指标,要求审核人员对文稿的政策依据、数据来源、措施可行性进行逐一核查;建立“交叉审核”制度,对重要文稿安排不同科室人员交叉审查,确保问题及时发现。三是调整考核评价导向。重构公文工作考核体系,降低“数量指标”权重,提高“质量指标”占比,将“文稿落地效果”“服务对象评价”“上级反馈意见”作为核心考核内容,对高质量原创文稿的起草人员给予表彰奖励,形成“重质量、奖原创”的鲜明导向。(三)加强能力建设,提升“能写会写”的专业素养一是开展系统性培训。定期组织公文写作培训班,邀请专业讲师、资深笔杆子围绕“政策解读、调研方法、框架搭建、语言表达”等内容授课,结合单位实际案例进行实操演练,帮助大家掌握写作技巧;建立“师徒结对”机制,安排经验丰富的同志对新手进行一对一指导,手把手传授写作思路。二是搭建交流共享平台。定期开展“优秀文稿赏析会”,选取单位内部的高质量原创文稿,由起草人员分享写作心得、思路历程,供大家学习借鉴;建立“公文素材库”,收集整理政策文件、工作数据、典型案例、优秀范文等资料,方便大家查询使用,解决“无米下锅”的问题。三是鼓励实践锻炼。有意识地安排同志参与重点工作调研、专项任务推进,让大家在实践中熟悉业务、积累经验;要求起草人员“写前必调研、写中必结合、写后必复盘”,通过“实践—写作—复盘”的闭环提升能力。(四)严格监督问责,形成“不敢抄、不能抄”的震慑效应一是强化技术监测。引入公文抄袭监测系统,利用语义分析、文本比对等技术,对起草的文稿进行智能化审查,不仅能识别“原文复制”,还能发现“改写替换”等隐蔽抄袭行为,实现“早发现、早纠正”。二是拓宽发现渠道。建立“内部举报+外部监督”机制,鼓励单位同志对发现的抄袭问题及时举报,对举报属实的给予奖励;将公文公开与社会监督结合,对可公开的公文及时向社会发布,接受服务对象与公众的监督。三是严肃追责问责。明确公文抄袭的问责标准,对抄袭行为根据情节轻重,采取“通报批评、绩效考核扣分、取消评优资格”等措施;对因抄袭导致工作失误、造成不良影响的,严肃追究起草人、审核人的责任,并进行典型案例通报,以“零容忍”态度遏制抄袭乱象。四、常态长效:以公文质量提升推动工作作风转变整治公文抄袭问题,不是“一阵风”的专项行动,而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系统工程。只有将“反抄袭”与工作作风建设、业务能力提升深度融合,才能实现常态长效。一方面,要以“文风”促“作风”。将公文写作作为锤炼工作作风的“试金石”,要求全体同志在起草文稿时“带着问题调研、对着实际思考”,通过深入一线掌握实情、分析问题、提出对策,让公文写作的过程成为梳理工作、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以公文质量为抓手,推动形成“务实担当、精益求精”的工作氛围,让“拒绝抄袭、崇尚原创”成为全体同志的自觉行动。另一方面,要以“文稿”促“工作”。把公文作为推动工作落实的“工具”而非“负担”,要求每一篇文稿都紧扣工作实际、突出问题导向、明确落实措施,确保文稿出台后能指导实践、解决问题。同时,建立“文稿跟踪问效”机制,对下发的方案、部署的任务,定期跟踪落实情况,根据实际效果优化完善文稿内容,形成“写作—落实—反馈—完善”的闭环,让公文真正成为推动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各位领导、同事,公文的生命力在于真实,公文的价值在于管用。整治公文抄袭乱象,不仅是对公文工作的规范,更是对工作作风的锤炼、对责任担当的考验。让我们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从思想上摒弃“抄”的惰性,从行动上强化“写”的能力,从机制上筑牢“防”的堤坝,真正写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实效的好公文,以扎实的公文工作推动单位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