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科技局在“十四五”期间推动科技创新取得显著成效,为“十五五”期间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增强创新能力奠定了坚实基础。下面是网友整理分享的县科技局“十四五”工作总结及“十五五”工作规划(资料)相关资料,供大家学习参考,喜欢就分享吧!
一、“十四五”工作总结“十四五”时期,是*县科技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县科技局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科技局的有力指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科技创新的重大决策部署,紧紧围绕“两地三区”战略定位和“五大攻坚行动”工作布局,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县科技实力显著提升,创新能力持续增强,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五年来,我们坚持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聚焦产业转型、聚力改革开放、聚势动能集聚,科技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创新指标稳步提升。“十四五”期间,*县科技创新能力实现大幅跃升。————新指标呈现稳定增长态势。全县研发经费投入从2020年的2.35亿元增加到2024年的4.16亿元,年均增长15.3%,研发投入强度从1.2%提升至2.1%,超过全省县域平均水平。创新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累计引进培育省级以上科技创新人才15人,其中入选省“特支计划”2人;全县科研人员数量达到2100人,较“十三五”末增长28.3%。————创新平台建设取得突破。累计建设省级研发平台8家,其中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家;建成市级研发平台22家,涵盖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现代农业等重点领域。五年来,全县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487件,较“十三五”末增长132.5%;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6.8件,增长115.8%。技术合同成交额累计达到8.75亿元,是“十三五”时期的3.2倍,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45.3%提高到58.6%。————科技企业培育成效显著。累计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从“十三五”末的18家增加到42家,增长133.3%;备案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从25家增加到67家,增长168%;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7家,其中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实现零的突破,达到3家。创新型企业集群不断壮大,成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中坚力量。(二)产业升级步伐加快,新质生产力加速成长。*县科技局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产业转型升级”战略部署,以科技创新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新质生产力加速成长。————在煤电传统产业升级方面,投入科技专项资金1.2亿元,支持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和智能化改造,重点推动国晟异质结电池等重大项目建设,煤电产业智能化、绿色化水平显著提升。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达到2.68%,超过全省县域平均水平0.5个百分点。——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方面,聚焦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领域,组织实施科技攻关项目85项,其中省级以上重大科技专项12项。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产业产值实现大幅增长,2024年战新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28.5%,较“十三五”末提高12.3个百分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速达15.8%,高于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速6.2个百分点。——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围绕“*糯米”等特色农业产业,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建成绿色糯稻基地30万亩,推广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8.5%以上。建设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培育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2家,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5.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6个百分点。科技特派员制度深入实施,累计选派科技特派员256人次,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385家,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科技动力。(三)农业科技成效显著,乡村振兴支撑有力。作为全国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县始终坚持科技赋能现代农业,以创新支撑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围绕糯稻这一特色优势产业,我们大力推广绿色高质高效技术模式,集成推广工厂化育秧、水稻机插秧、测土配方施肥、植保无人机等先进技术,建成育秧工厂100多座,农机总动力达94万千瓦。创新推广水稻印刷播种技术,建设规范化示范基地,安排技术示范推广资金15万元,有力促进了水稻等农产品高质高效发展。——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合作共建“智慧农业”展示区;与扬州大学合作开展水稻种植技术试验,与张洪程院士团队签订协议,在园区共建院士工作站;与湖南大学合作推进循环农业发展;与安徽农业大学合作探索机械化除草技术。通过产学研合作,推动了化肥减量30%以上,实现了农业生产绿色转型。2024年,全县30万亩糯稻再获丰收,总产量超20万吨,“马店糯米”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创新开展“田保姆”式服务模式,为农户提供代耕代收、供应良种、测土配方施肥、水稻统一机械插秧、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等菜单式服务。培育全国示范合作社3家,其中*县农旺植保服务专业合作社拥有植保无人机210架,操作员约400人,飞防工作覆盖全县农作物种植面积的三分之一。2024年,*县植保无人机作业面积达12万亩,科技支撑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2—(四)创新体系日趋完善,创新生态持续优化。“十四五”期间,*县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创新生态持续优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先后出台《关于推进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县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细则》等政策文件12项,形成覆盖创新全链条的政策支持体系。推行“揭榜挂帅”机制,面向社会公开发布技术需求榜单35项,成功揭榜解决技术难题18项,有效促进了科技创新与产业需求深度融合。————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更加完善,设立科技创新创业基金5000万元,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科技创新领域。与金融机构合作推出“科创贷”“知识产权质押贷”等科技金融产品,累计为科技型企业提供融资支持3.2亿元,有效缓解了科技型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科技创新券政策覆盖面持续扩大,支持企业购买技术服务258项,兑付金额865万元,激发了中小企业创新活力。————创新创业环境日益优化,建成省级众创空间2家、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在孵企业85家,毕业企业42家。举办创新创业大赛、科技成果对接会等双创活动56场,参与企业425家次,营造了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科技成果评价改革等稳步推进,科研人员负担进一步减轻,创新活力得到有效释放。(五)成果转化成效显著,科技合作深入开展。*县始终坚持把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作为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完善技术转移体系,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十四五”期间,全县技术合同成交额累计达8.75亿元,是“十三五”时期的3.2倍;登记省级科技成果125项,其中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以上的成果68项;获得省科学技术奖5项,市科学技术奖28项,科技成果质量显著提升。————产学研合作深入开展,与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共建产学研合作平台15个,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85项。与扬州大学张洪程院士团队合作共建院士工作站,开展水稻种植技术试验示范;与湖南大学合作推进循环农业发展;与安徽农业大学合作探索机械化除草技术,有效解决了农业生产中的关键技术难题。————科技合作开放水平不断提升,主动融入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与江苏、浙江等先进地区建立科技合作关系,引进长三角地区科技成果45项,技术合同成交额2.3亿元。积极参与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引进省外高新技术企业8家,引资引技引智相结合,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国际科技合作迈出新步伐,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联合研发项目3项,技术输出合同成交额1250万元。(六)科研投入持续加大,创新基础更加坚实。*县始终把科技投入作为战略性投资,建立健全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鼓励引导企业和社会增加科技投入,形成了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科技投入体系。“十四五”期间,全县财政科技支出累计达到6.85亿元,是“十三五”时期的2.5倍;其中2024年财政科技投入达到1.82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达到3.2%,较“十三五”末提高1.5个百分点。——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显著增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金额累计达到4.35亿元,减免企业所得税1.09亿元,政策红利有效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的企业数量从“十三五”末的35家增加到68家,增长94.3%;有研发机构的企业数量从18家增加到42家,增长133.3%,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更加巩固。——科技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累计投入1.2亿元用于科研基础平台建设,新增实验室面积8500平方米,购置先进科研仪器设备385台(套)。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入网仪器设备285台(套),原值1.25亿元,有效提高了科研资源利用效率。科技园区建设取得新进展,*经济开发区创新要素集聚能力不断增强,入驻科技型企业85家,成为创新创业高地。回顾“十四五”,我们深刻体会到,做好科技工作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必须坚持企业主体地位,激发企业创新内生动力;必须坚持改革创新,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必须坚持开放合作,汇聚国内外创新资源;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创造性。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我县科技发展仍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主要是:原始创新能力不强,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科技投入强度与先进地区相比仍有差距,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尚未完全形成;创新人才队伍结构不够合理,高层次科技人才短缺问题突出;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不够畅通,科技与经济结合不够紧密等。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十五五”期间高度重视并切实加以解决。二、“十五五”规划背景(一)建设成效。“十四五”时期,*县科技创新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化,创新型县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为“十五五”时期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科技创新实力显著提升。全县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达到78.5%,较“十三五”末提高15.2个百分点。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68%,超过全省县域平均水平。技术合同成交额年均增长25.6%,2024年达到3.2亿元。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4.5件,是“十三五”末的2.1倍。创新平台能级不断提升,建成省级研发—4—平台8家,市级研发平台22家,形成多层次、覆盖广泛的创新平台体系。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研发人员全时当量达到1250人年/万人,较“十三五”末增长45.3%。————产业创新能力明显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产值年均增长18.6%,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6.8%。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42家,是“十三五”末的2.3倍。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更加突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金额累计达到4.35亿元,是“十三五”时期的3.1倍。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科技创新环境持续优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科研项目管理、科技成果评价、科技人才评价等改革取得积极进展。科技创新政策体系更加完善,累计出台各类科技创新政策文件12项。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更加健全,科技贷款、创业投资、科技保险等科技金融产品日益丰富。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日益浓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风尚逐步形成。————农业科技创新成果丰硕。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5.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6个百分点。建成绿色糯稻基地30万亩,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6.2%。科技特派员制度深入实施,累计选派科技特派员256人次,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385家。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取得突破,建成院士工作站1家,省级农业科技园区1家。————科技惠民成效显著。卫生健康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疾病防控技术水平显著提升。公共安全科技支撑能力不断提高,防灾减灾技术水平明显提升。生态环境科技创新取得新进展,节能减排、循环利用技术广泛应用。科普事业蓬勃发展,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达到12.5%,较“十三五”末提高5.2个百分点。(二)形势分析“十五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