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开展居民小区转供水电收费专项整治,有效规范了收费行为,维护了消费者权益。以下由网友整理分享的“(整理)XX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2025年度居民小区转供水电收费专项整治工作情况的报告”相关材料,便您学习参考,喜欢就分享给朋友吧!
XX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2025年度居民小区转供水电收费专项整治工作情况的报告为深入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深化民生领域专项整治的决策部署,切实解决居民小区转供水电环节中存在的收费不规范、加价不合理等突出问题,保障广大居民的合法消费权益,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价格环境,我局自2025年下半年起,在全县范围内组织开展了居民小区转供水电收费专项整治行动。现将本阶段工作基本情况、发现的主要问题及下一步工作打算报告如下。一、基本情况本次专项整治行动以保障民生、规范市场为核心目标,严格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及国家、省、市关于清理规范转供电、转供水环节收费的系列政策文件精神,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电费刺客”“水费加价”等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扎实有效的工作举措。(一)整治工作的背景与目标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部分居民小区、商业综合体等形成了由物业服务企业或其他单位代收代缴水电费的模式。然而,由于政策传导不畅、主体责任不清、监管机制不完善等原因,转供环节的违规加价问题日益凸显,不仅增加了终端用户的经济负担,也损害了政府惠民政策的公信力。为此,本次专项整治的核心目标明确为:全面清理和规范转供水电环节的收费行为,坚决取缔一切不合理加价,确保国家降价政策红利不折不扣地传导至终端用户,建立健全长效监管机制,营造公平、透明、规范的水电气消费环境。(二)主要举措与初步成效为确保整治工作取得实效,我局成立了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方案,并采取了“宣传引导、摸底排查、集中整改、督导复查”四步走的工作方针。在工作推进中,执法人员深入一线,对目标小区进行现场检查。一方面,向转供电主体,主要是小区物业管理单位,详细解读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明确其作为收费主体的法律责任和社会责任,要求其立即停止违规收费行为。另一方面,通过核对电网及自来水公司票据、审查内部收费记录等方式,详细了解各小区的转供水电运营模式、收费标准及收支情况,为精准执法提供了依据。截至2025年10月底,第一阶段专项整治已率先在XX县城区的XX丽景、XX弘基、XX和谐园、XX山庄等4个大型居民小区作为试点单位展开,覆盖转供电终端用户约1800户,转供水终端用户约2100户。经初步核查,这4个小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违规加价行为。在执法人员的督促和政策引导下,相关责任单位均表现出积极的配合态度,承诺立即进行整改,按照“目录销售电价+合理损耗”的原则重新核算收费标准,并在小区公告栏、业主群等醒目位置张贴了整改告知书,对收费行为进行规范调整。据初步统计,仅此轮试点整改,预计将为终端用户清退不合理费用约12万元。这一初步成果,有效遏制了部分区域的违规收费乱象,获得了居民群众的积极反响,为后续工作的全面铺开积累了宝贵经验。二、存在问题在专项整治的推进过程中,通过对试点小区的深入排查以及对相关案例的梳理分析,发现转供水电环节的乱象并非个案,其背后隐藏着一些长期存在且较为普遍的深层次问题。(一)收费标准不透明,价格构成模糊问题主要表现为转供电主体在收取费用时,仅向用户告知一个打包后的“综合单价”,而未按照规定在收费场所显著位置公示目录销售电价、分摊的共用设施损耗及具体计算方式。终端用户无法清晰了解自己消费的每一度电、每一吨水的价格构成,知情权和选择权受到严重侵害。调查显示,超过七成的居民表示对转供水电的具体加价方式和计算依据不甚了解许多收费公示流于形式或根本不存在,导致用户面对高额账单时“一头雾水”,维权无门。这种价格不透明的操作模式,为各类违规加价行为提供了滋生的温床。(二)违规加价行为普遍,损害群众利益这是本次整治中发现的核心问题。违规加价的方式多种多样,极具隐蔽性。一是直接提高单价,即在政府规定的目录电价基础上直接加上一个固定数值。二是以“服务费”“管理费”“线路维护费”等名目变相加价,将本应计入物业管理成本的费用转嫁至水电费中,构成重复收费、捆绑收费。三是公摊费用计算不规范,部分转供电主体随意设定高额的损耗率,或将不属于公摊范围的自用电、商业用电等计入居民公摊,牟取不当利益。此类问题在全国范围内具有高度的普遍性和严重性,在部分地区查处的案件中,曾有转供电主体为超过16万个终端用户清退了高达1.7亿元的多收电费,在另一专项行动中,也曾为1.56万户商户清退费用2548万余元,这充分显示出此类违规行为对群众利益的侵害程度之深、范围之广。(三)内部财务管理混乱,账目公开缺失排查发现,绝大多数转供电主体未能将转供水电的收费和支出设立专门账户进行管理,而是将其与物业管理费等经营性收入混同,形成了一笔“糊涂账”。这直接导致转供水电的收支情况无法得到有效监督和审计。由于账目不清,即使是监管部门介入,也难以在短时间内精确核算出违规加价的具体金额,给执法和费用清退工作带来极大挑战。同时,相关账目从未按规定向全体业主进行公示,严重缺乏透明度。如同部分社区公共收益账目不透明引发居民不满一样转供电主体财务管理的混乱是导致收费争议长期存在的核心症结之一。(四)长效监管机制不健全,问题易于反弹转供水电收费问题涉及市场监管、住房建设、发展改革、供电供水等多个部门的职责范围,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存在“九龙治水”而未能形成有效合力的局面。部门间信息共享不畅,联合执法机制不健全,导致监管存在盲区和断层。此外,以往的监管多依赖于群众举报或阶段性的集中整治,缺乏常态化、制度化的监督检查手段。一旦专项行动结束,在利益驱动下,违规加价行为极易死灰复燃。不准确的收费行为若无持续的监管压力,很容易演变为长期的监管违规这表明建立一个权责清晰、运转高效的长效监管机制已是刻不容缓。三、下步打算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为巩固初步成效,根治行业顽疾,我局将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联合相关部门,采取更加系统和深入的措施,推动专项整治工作向纵深发展。(一)建立健全部门联动机制,形成监管合力计划牵头成立由市场监督管理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及XX县供电公司、水务集团共同参与的“转供水电收费联合监管工作组”。机制旨在明确各部门职责边界,优化工作流程:市场监管部门负责价格违法行为的查处;住建部门负责督促物业服务企业履行主体责任,规范其服务行为;发改部门负责价格政策的解读与指导;供电、水务企业负责提供终端用户的用电用水数据、目录电价标准,并为“一户一表”改造提供技术支持。工作组将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和定期会商制度,实现线索互通、执法互助,彻底消除监管盲区,形成“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强大监管合力。(二)实施分阶段扩大排查,实现整治全覆盖在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将整治行动分阶段、有步骤地在全县范围内推开,确保不留死角。第一阶段为巩固深化期:对首批4个试点小区开展“回头看”,确保整改措施落实到位、违规费用清退到位。同时总结试点经验,优化检查流程和执法文书,为全面铺开做好准备。第二阶段为全面攻坚期:将整治范围扩大至县城建成区内所有的居民小区、商业综合体、产业园区、写字楼等所有转供电主体。建立全县转供电主体台账,逐一排查,逐一建档,对发现的违规行为坚决予以纠正。第三阶段为常态长效期:在完成集中整治的基础上,将整治工作延伸至各乡镇的新型农村社区及其他转供电区域。同时,将工作重心由集中整治转向常态化监管,推动建立规范化的长效管理模式。(三)强化常态化监督检查,确保整改成效建立“双随机、一公开”检查与重点领域专项抽查相结合的常态化监督机制。对于已完成整改的单位,每季度至少开展一次“回头看”式复查,防止问题反弹。对于群众举报和媒体曝光的线索,保证100%核查处理。同时,引入科学的绩效评估标准,将转供电主体整改完成率、违规费用清退率、政策公示覆盖率、群众投诉办结率和满意度等纳入考核体系,对整治工作进行量化评估,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四)加大执法与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坚持执法与普法相结合,一手抓严厉打击,一手抓宣传引导。对于在规定期限内拒不整改或整改不到位的“钉子户”,将严格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等法律法规,从重从快予以立案查处,并将处罚结果通过官方网站、新闻媒体等渠道向社会公开曝光,纳入企业信用记录,形成“一处违法,处处受限”的有效震慑。同时,充分利用各类宣传阵地,广泛宣传转供水电价格政策、解读典型案例、公布投诉举报电话,提高广大群众的政策知晓率和维权意识,鼓励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监督,营造共同抵制价格违法行为的良好社会氛围,真正让惠民政策的阳光照亮“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