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习近平民政工作论述摘编》深化了对民政工作的理解,增强了责任感与使命感,为人民服务的决心更加坚定!以下由网友整理分享的“2025年党员干部学习《习近平关于民政工作论述摘编》心得体会”相关材料,便您学习参考,喜欢就分享给朋友吧!
2025年党员干部学习《习近平关于民政工作论述摘编》心得体会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辑的《习近平关于民政工作论述摘编》一书,近日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在全国发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加强党对民政工作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推动民政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学细悟、笃行不怠,秉持初心不移、恒心不改、决心不变的信念,推动民政工作再上新台阶。初心不移,做到念兹在兹、枝叶关情。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积极主动为人民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我们的大事”。民政工作一头连着党和政府的民生关怀,一头系着千家万户的柴米油盐,每一项工作都与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每一件看似琐碎的“小事”,都是关系群众冷暖、维系社会和谐的“大事”,更是检验党员干部宗旨意识和责任担当的“试金石”。广大党员干部必须涵养“小事莫小视”的初心,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厚植为民情怀,摒弃“小事无关紧要”的浮躁心态,真正把群众的“点滴小事”当作“头等大事”来谋划、来推进。要主动走出办公室,沉到基层一线,深入社区楼栋、乡村院落,走进群众家中,坐在同一条板凳上倾听他们的心声,全面了解他们在养老、托幼、救助等方面的真实需求。在社会救助工作中,要坚决杜绝“一刀切”“走过场”,通过入户核查、数据比对、邻里访问等方式,精准识别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受灾群众等困难群体,及时将符合条件的人员纳入救助范围,确保救助资金精准发放到最需要的人手中。恒心不改,做到为民爱民、久久为功。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群众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从来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一项需要长期付出、持续奋斗的基石工程,这就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必须以“一张蓝图绘到底”的韧劲推进民政工作。民政工作中的许多任务,如构建覆盖全民的社会福利体系、完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推动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等,都具有周期性长、涉及面广、复杂性高的特点,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能急于求成,需要一任接着一任干、一棒连着一棒传,在持续推进中积累成效、实现突破。党员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涵养“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不贪一时之功、不图一时之名,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地把民政事业推向前进。如在推进养老事业与养老产业协同发展过程中,要持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既要完善财政补贴、税费减免等激励政策,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养老机构建设、养老产品研发和养老服务供给,又要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薪酬待遇、畅通职业发展通道等方式,吸引更多人投身养老服务行业,不断提升养老服务的专业化、规范化水平。决心不变,做到真事较真、实事干实。民政工作直接关系群众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每一项政策的落实、每一件工作的推进,都牵动着群众的切身利益,容不得半点虚假、丝毫马虎。如果在工作中敷衍塞责、弄虚作假,不仅会损害群众的合法权益,还会侵蚀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因此,—2—广大党员干部不仅要有“愿管小事”的热情和情怀,更要有“真事较真、实事干实”的决心和担当,敢于直面问题、善于解决问题,以实实在在的行动为群众排忧解难。要始终保持对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敢管小事、能管小事,围绕惠民、利民、便民的目标,聚焦群众在民生领域的急难愁盼问题,出实招、硬招、好招,以自己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对于群众反映的问题,要认真对待、深入分析,既要找准问题的根源,又要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不回避矛盾、不推卸责任。比如,在解决困难群众住房问题时,要坚决落实保障性住房政策,加大建设力度,严格审核准入条件,加强后续管理,确保保障性住房真正分配给符合条件的困难家庭。2025年党员干部学习《习近平关于民政工作论述摘编》心得体会近日,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辑的《习近平关于民政工作论述摘编》一书出版发行,书中深刻指出“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是社会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新时代的民政工作既要兜住民生底线,更要回应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广大党员干部当以《习近平关于民政工作论述摘编》为遵循,用脚步丈量民情、用汗水破解难题、用实干推动创新,让“民生画卷”既有政策的厚度,更有民心的温度。身入心至察实情,铺就“民之所盼,我必行之”的温暖底色。“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这是民政工作的生动写照。《习近平关于民政工作论述摘编》强调,民政工作的根基在基层,力量在基层。民生政策的精准度,始于对群众需求的“零距离”感知。如果脱离群众、闭门造车,再好的政策也可能“水土不服”,坐在办公室“键对键”,永远替代不了走出去“面对面”。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基层导向,强化一线履职能力,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践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带着问题和感情“沉浸式”体验,多跑田间地头,多坐群众炕头,将千家万户的真实需求转化为政策制定的“原稿”。要把办公室“搬”到群众家门口,切实将脚步转化为一张张民情台账、一份份帮扶方案。唯有用双脚丈量民情冷暖,用耳朵倾听群众呼声,让民生工作始终贴着民心走,才能让民生保障的阳光照进每个角落。倾情奉献出实策,渲染“枝叶关情,念兹在兹”的多彩图景。“用心用情用力做好民政工作”,这是《习近平关于民政工作论述摘编》对党员干部的明确要求。从养老服务的“夕阳红”到儿童福利的“朝阳花”,从社会事务的“文明风”到慈善事业的“暖心事”,都需要民政工作者日复一日的坚守和一点一滴的付出。当前,群众对民生的需求已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老年人盼“有尊严的养老”,困境儿童盼“有质量的成长”,城乡居民盼“有温度的服务”。广大党员干部应用汗水回应这些期盼,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默默耕耘,奋斗在民生服务的各条战线。要坚持问题导向,将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相结合,可以搭建养老互助平台,让低龄老人服务高龄老人,形成“爱心循环”;可以推动医疗康复计划,让残疾儿童重获健康;可以开设流动课堂,用知识照亮成长之路……唯有用自身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将抽象的民生福祉转化为群众可感可及的“幸福清单”,才能让民生福祉既有兜底的厚度,更有提质的温度。—4—改革创新求实效,勾勒“民生为本,福祉为要”的发展蓝图。《习近平关于民政工作论述摘编》指出,改革是民政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党员干部既要做政策的执行者,更要当创新的“探路者”。从人口老龄化的银发浪潮到城乡差距的发展考题,从基层治理的精细需求到公共服务的普惠目标,都离不开改革创新贯穿始终。新时代民政工作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既躲不开也绕不过,唯有改革创新,才能打破体制机制障碍,为民政事业注入“源头活水”。广大党员干部要以改革思维破解发展难题,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在制度、服务、治理上寻求多点突破。在政策上,推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开展智慧养老试点;建立困难残疾人补贴制度,让社会救助精准化。在服务上,推进“互联网+民政服务”,实现低保申请“掌上办”。在治理上,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推广“积分制”“清单制”,让群众成为基层治理的主人翁。唯有以改革激发活力,以创新提升效能,才能勾勒出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宏伟蓝图,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中绘就增进民生福祉的时代画卷。2025年党员干部学习《习近平关于民政工作论述摘编》心得体会《习近平关于民政工作论述摘编》(以下简称《摘编》)系统梳理了习近平同志围绕民政工作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我们做好新时代民政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摘编》字里行间充满了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特别是“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的定位,深刻揭示了这项工作的本质。作为一名民政工作者,学习《摘编》的过程,是一次思想的洗礼,也是一次行动的校准。于“一字”中见宗旨,把“为民”的坐标锚定得更准《摘编》的核心思想,就是一个“民”字。这个“民”字,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的、有温度的。它体现在“保障基本民生”的底线思维上,体现在“优化社会服务”的持续追求上,更体现在“创新基层治理”的实践探索中。民政工作千头万绪,但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是人民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的需求,尤其是在办理低保审核时,不能仅仅是核对材料是否齐全、程序是否到位,更要深入家庭,实地了解群众的真实生活状况,确保党的惠民政策精准滴灌到最需要的土壤里。过去,我们有时会不自觉地陷入“事务主义”,忙于报表、检查,与群众的直接交流反而少了。《摘编》的学习,像一次及时的“校准”,提醒我们无论工作手段如何创新、流程如何优化,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偏移。于“一词”中明方向,让“精准”的要求贯穿工作始终“精准”,是《摘编》中反复强调的一个关键词。民政工作直接面对个体,服务对象情况千差万别,任何“大概齐”“差不多”的想法都是要不得的。社会救助要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确保“应保尽保、应救尽救”;养老服务要精准对接需求,发展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多元化服务体系;儿童福利要精准关爱,织密筑牢未成年人保护网络;社区治理要精准发力,推动资源、服务、管理向基层下沉。我们在工作中要更加注重“精准”二字,就像在推动社区养老服务站建设的时候,不能简单地追求覆盖率和硬件达标,而是要先进行走访调研,了解辖区内老年人的具体需求是什么,是助餐、助浴,还是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然后根据—6—需求来配置服务和设施,努力让每一分投入都能产生实实在在的效益,让服务更接地气、更暖人心。于“一心”中强担当,用“务实”的行动回应群众期盼“为政之道,贵在实干。”民政工作尤其如此,来不得半点虚功。《摘编》中蕴含的深厚为民情怀,最终要靠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行动来体现。这种“务实”,体现在深入一线的调研走访中,体现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具体问题上,体现在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上。学习《摘编》,就要将那份“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转化为“事事落实到位”的执行力。比如,在处理流浪乞讨人员救助问题时,我们不仅要提供临时的食宿保障,更要用心去沟通,了解其背后可能存在的家庭矛盾、就业困难等深层次原因,积极协调相关部门,链接社会资源,努力帮助他们回归家庭、融入社会。这个过程可能很繁琐,见效也可能很慢,但正是这一点一滴的“务实”努力,才能积小胜为大胜,真正把民政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上。2025年党员干部学习《习近平关于民政工作论述摘编》心得体会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辑的《习近平关于民政工作论述摘编》一书,近日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在全国发行。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广大党员干部要学深悟透、扎实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的重要论述,以亲民之姿深化鱼水之情、以爱民之心恪守为政之道、以为民之举肩负勤政之责,让民政工作传递党的温暖,托起群众“稳稳的幸福”。深入走访知冷暖,以亲民之姿深化鱼水之情。民政工作的核心在于直面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只有经常深入基层、倾听群众心声,才能精准洞悉诉求,避免政策制定与实际情况脱节。亲民作风能建立信任纽带,让群众感受到温暖与尊重,从而理解支持民政工作。这种零距离的互动是服务质量的保证。党员干部开展民政工作必须打破闭门造车的局限,深入田间地头、走进农家院落,用沾满泥土的双脚丈量民生实情,用饱含真情的言语倾听百姓心声,在家长里短的闲谈中精准把握政策执行难点,在促膝长谈的交流里敏锐察觉服务盲区,切实摸清群众最急最忧最盼的问题。要带着目标深入走访,带着问题清单下沉一线,携着解决方案返回机关,将群众的好坏评价、锅灶冷热作为衡量工作的标尺,以晒黑的脸庞、磨破的鞋底把情况摸准摸透,使民政工作始终带着泥土的芬芳、保持着鲜活的温度。严格制度护公正,以爱民之心恪守为政之道。民政工作本质是以制度织就民生保障网、用规则点亮温暖人间的系统工程,每一环节都承载着群众期盼,每一政策都体现着社会温情。这要求我们始终将人民需求置于首位,在优化流程中坚守责任底线,在提升效率时确保服务品质。唯有通过阳光透明的政策框架与公正高效的运行体系,才能实现救助资源精准滴灌、民生权益全面兜底,让公平正义化作群众触手可及的日常体验。党员干部抓好民政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