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强调年轻干部应增强责任感,提高业务能力,勇于创新,积极贡献于城市管理与发展。以下由网友整理分享的在市城管局年轻干部座谈会上的发言相关文档,供您学习参考,喜欢就分享吧!
1/6在市城管局年轻干部座谈会上的发言在〔*〕市城管局年轻干部座谈会上的发言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大家下午好。非常荣幸能有这样一个宝贵的机会,和在座的各位青年同仁们一起交流思想、分享感悟。刚才听了几位同事的发言,深受启发。作为一名进入城管队伍不久的年轻干部,要说工作成绩,实在是乏善可陈,但要说困惑、思考和成长,确实有一些心里话想向各位领导汇报,与各位同事共勉。所以,我今天发言的主题,更多的是关于我个人在工作中的一些感受与反思。一、初入战场的迷茫从照本宣科到脚下沾泥我至今仍清晰地记得,刚穿上这身制服时的激动与自豪。那时,我手中捧着厚厚的法律法规汇编,心里装着满满的城市管理条例,以为自己手握标尺,可以去丈量和规范城市里的一切不完美。我觉得城市管理工作,就像解一道道数学题,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黑白分明。然而,当我真正走上街头,才发现现实远比书本复杂。我遇到的第一道难题,就是处理占道经营的摊贩。按照规定,这是明确的违法行为,需要取缔。当我第一次尝试照本宣科,对一位卖红薯的老大爷背诵相关法律条款时,我看到的是他布满皱纹的脸上写满的茫然与无助。那一刻,法条是冰冷的,但老大爷的眼神是有温度的。我开始思考,我的职责究竟是简单地清除一个不规范的摊点,还是去面对和理解一个活生生的人和他背后的生计?这次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会议上强调的,要完成从照本宣科到脚下沾泥的作风转变,其内涵之深远。脚下沾泥不仅是要求身体力行、深入一线,更是要求思想上贴近群众,情感上理解群众。我意识到,城市是有生命的,它由无数个像这位老大爷一样的个体组成。城市管理,如果失去了对人的关怀,即便市容再整洁,也终将失去其应有的温度和活力。正如一些实践经验所分享的,城市管理工作正处于一个转变时期,执法中遇到的复杂情况远超想象,需要执法者具备严谨的态度和灵活的方法。我的工作,不是与群众的对立,而是站在城市和群众之间,寻找法律尊严与民生温度的最大公约数。二、在矛盾焦点的成长在与群众的对话中探寻平衡随着工作时间的推移,我越来越多地被推到各种矛盾和投诉的风口浪尖。从夜间施工的噪音扰民,到餐饮店的油烟排放;从业主违章搭建的投诉,到共享单车的乱停乱放,每一件看似琐碎的小事,背后都牵动着不同群体的切身利益。在这些拉锯和碰撞中,我逐渐理解了这份工作的核心--对话。我曾处理过一个典型的案例。某老旧小区的二楼住户投诉,说一楼新开的餐馆油烟和噪音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正常生活,要求我们立刻关停。我带着同事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发现居民的投诉基本属实,餐馆的排烟管道确实安装不规范。起初,我们想直接依据法规下达整改通知书。但餐馆老板情绪激动,他表示3/6自己刚投入全部积蓄创业,如果停业整改,损失巨大。而楼上住户则态度坚决,声称一天不解决就一天不罢休。面对这种剑拔弩张的局面,我深知一张罚单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反而可能激化矛盾。我记起在处理群众矛盾时学到的经验,耐心倾听是建立信任的第一步。于是,我决定当一个调解员。我先是安抚双方情绪,然后分别与他们深入沟通。对楼上住户,我承诺一定依法处理,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对餐馆老板,我解释了法律规定,也表达了对他们创业不易的理解,并主动帮他联系环保设备公司,寻找性价比高的整改方案。来回跑了四五趟,开了两次协调会,最终,餐馆老板同意加装高效油烟净化器并调整排烟口位置,楼上住户也同意给予一定的整改时间。问题解决后,那位之前态度强硬的二楼阿姨,见到我时笑着说:小伙子,难为你们了。这一声难为,让我百感交集。它让我体会到,群众并非不通情理,他们要的不仅是一个结果,更是一个被尊重、被倾听的过程。我们的工作,很多时候是在扮演城市翻译官和润滑剂的角色。向上,要将群众的急难愁盼翻译成决策参考;向下,要将政府的管理意图翻译成群众能理解、能接受的方式;在群众之间,则要扮演好润滑剂,化解矛盾,增进理解。这让我深刻认识到,执法就是服务并非一句口号,而是需要我们用行动去践行的一种理念。三、对未来工作的思考以三心求三度的几点建议作为年轻干部,除了埋头苦干,更要抬头看路。结合工作中的困惑与反思,围绕如何提升执法透明度、群众满意度以及队伍专业化建设,我有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在此提出来与大家探讨。我将其总结为,以专业之心、智慧之心、共情之心来追求城市管理的法治力度、科技精度、民生温度。第一,以专业之心,锻造队伍的法治力度,提升执法专业化与透明度。当前,社会对城管执法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的工作不仅要合法,更要合情合理,经得起社会和媒体的审视。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不断提升专业素养。我个人在工作中常感到本领恐慌,法律知识不够精、沟通技巧不够强、应急处置能力有待提升。因此,我建议:一方面,深化专业培训的广度与深度。除了常规的法律法规学习,是否可以增加更多关于沟通心理学、矛盾调解、舆情应对等软技能的培训?可以定期组织案例分享会,将一线遇到的典型案例进行复盘,共同探讨最佳处理方式,让个人经验转化为团队的共同财富。另一方面,全力推进执法的透明化建设。透明是最好的防腐剂,也是赢得信任的增信剂。目前我市在推进阳光执法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例如利用执法记录仪等。在此基础上,是否可以探索建立更全面的信息公开平台,将非涉密的执法依据、流程、结果向社会公开,主动接受人大、政协、媒体和社会的监督?甚至可以定期举办城管开放日活动,邀请市民代表、学生走进我们的日常工作,亲身体验城市管理的复杂与不5/6易,以此增进理解,化解偏见。第二,以智慧之心,提升管理的科技精度,实现更高效的城市治理。〔*〕市正在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启动了智慧交通、智慧环卫等平台。作为城市管理的执行者,我们应思考如何更好地融入和利用这些智慧大脑。科技不应仅仅是墙上的大屏幕,更应是赋能一线执法的利器。我设想,能否通过大数据分析,将被动响应转变为主动预见?例如,通过整合12345市民热线、数字城管平台的数据,系统可以自动分析出特定区域、特定时间段的高发问题,如违章停车、垃圾堆积等。这样,我们就可以提前介入,进行宣传引导或优化资源配置,而不是等到问题激化、群众投诉后再去处理。这种由经验治理向数据治理的转变,不仅能大幅提升执法效能,更能让城市管理变得像精准滴灌,直击问题根源。第三,以共情之心,传递服务的民生温度,赢得更高的群众满意度。城市管理,归根结底是做人的工作。提升群众满意度,关键在于我们能否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我在工作中体会到,一次耐心的解释,比十次生硬的处罚更能赢得人心。因此,我建议在队伍建设中,将共情能力作为一个重要的考量标准。在执法过程中,推广说理式执法,在开出罚单前,先讲清法理、讲透情理。同时,建立更畅通的民意反馈和回访机制。对于群众的投诉和建议,不仅仅是已办结就万事大吉,还应有后续的回访,了解群众对处理结果是否满意,问题是否真正得到了解决。这种闭环管理,能让群众真切感受到我们的诚意和责任心。各位领导、同事们,作为一名年轻的城管人,我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这份工作,既需要我们有维护城市秩序的坚定与果敢,也需要我们有面对群众诉求的耐心与温情。未来的路还很长,我将始终怀着对这座城市的热爱和对这份职业的敬畏,沉心钻研,勤于思考,努力在平凡的岗位上,为推动〔*〕市城市管理事业再上新台阶,贡献自己全部的青春力量。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